六台设备的“不公正对比”,展示手机影像的进化

  • 内容导航:

第三组对比样张,我们依然拍摄的是花,只不过这一次显著拉近了对焦距离,主要就是为了考察不同时期智能手机在对焦方面的变化。为此,我们这次选取的对焦距离并非恒定值,而是各款机型能够“对上焦”的最近距离。

05.jpg

机型A样张:ISO100 f1.8 1/203s

15.jpg

机型B样张:ISO100 f1.8 1/367s

25.jpg

机型C样张:ISO129 f1.79 1/120s

35.JPG

机型D样张:ISO50 f2 1/221s

45.jpg

机型E样张:ISO100 f1.79 1/119s

55.JPG

机型F样张:ISO50 f2.2 1/252s


不得不说,这又是极为有趣的一组对比。可以看到,其实2017年、2018年的主流小底方案虽然表面上来说,似乎没有什么很“黑科技”的对焦设计,但其对焦距离和对焦实际成功率的表现,反而还是很令人满意的。


相比之下,反而是从4800万像素的大底时代开始,对焦体验一下子就“拉了胯”。事实上,这款4800万像素的机型在这组对比中,绝对是体验最差的一台。而到了后来的两台6400万像素机型上,即便是有了ToF测距、有了算力和算法的大幅改进,实际上画面中心的花蕊部分,还是没能真正对上焦。


可能有的朋友会说,最后一台1亿像素机型的对焦表现不是明明很强吗?其实真不是。大家请注意看它的光圈值,这款最新的旗舰机之所以此时对焦表现能好,是因为自动激活了微距模式,用的是超广角副摄“代替”主摄来成像。也就是说,仅看主摄的话,哪怕是最新的超大底,在极近距离的对焦上,很可能相比几年前的设计依然是有退步的。

踩(0)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