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入样张对比环节前,我们首先来介绍一下参与此次测试的6款机型。不过考虑到我们此次对比的目的并非机型对比,而是对于智能手机影像设计的探讨,因此我们也有意隐去了产品型号,只介绍它们各自的相机配置。
首先,第一台设备(机型A)代表的是2017年的主流智能手机相机设计。它使用了一枚1600万像素的三星S5K2P7SX CMOS,而这款CMOS可以看作是索尼IMX298的三星变体,是一种早期的背照式小底CMOS、使用相位对焦、具备1600万像素。同时,其搭载机基本没有太多的AI计算能力,因此成像完全依靠CMOS的“硬实力”。这基本上也代表了在移动端AI技术出现前,主流智能手机唯像素论、唯CMOS论的影像设计思路。
第二台设备(机型B)发布于2018年,它的主摄是基于索尼IMX386。这是一款极为经典的1200万像素小底方案,其诞生时定位远低于大底的IMX363、IMX377等高端型号,但由于价格便宜、表现可靠,实际寿命反而更长,在业界中也被使用了很多年。而且IMX386诞生的时候,智能手机上已经开始有了“AI相机”的概念,因此也可以通过这款机型看到早期的AI到底有多大帮助。
第三台设备(机型C)使用的主摄,则是2019年主流水准的一款4800万像素早期大底CMOS。很显然,那是一个智能手机刚开始迈向“全面高像素化”的时代。而并不算强的ISP性能以及早期不成熟的大底高像素CMOS,也正是那个时代智能手机影像体验糟糕的主要因素。那么它究竟能不能胜过前面两款设备呢?大家不妨拭目以待。
第四台手机(机型D)则是一款并未正式发售的产品,但它的后摄方案很有代表性。其使用了一颗三星GW2传感器,具备1/1.7英寸大底和6400万像素,同时为了弥补早期大底CMOS白平衡不准、对焦性能较差的问题,它使用了性能很强的SoC进行“AI相机”增强,还额外搭载了一颗dToF传感器进行对焦。那么这样的设计,是能够补足遗憾、还是会弄巧成拙呢?
第五款机型(机型E)的相机配置大家或许就不会觉得陌生了,主流的三星6400万像素主摄传感器,再加上成熟的AI算法和算力足够的高通骁龙8系主控,也基本能够代表2020-2021年许多中高端机型的影像设计了。
最后一台参测机型(机型F),则是此次测试中配置最高的一台手机,它具备旗舰级的算力、高品质的镜头用料,以及1/1.3英寸的后期型大底1.08亿像素S5KHM3传感器,同时还有独立的色温和激光对焦传感器。即便是放到2022年来看,也绝对是旗舰级的配置。
介绍完了参测的设备,接下来我们就直接进入样张对比环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