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手机拍照短板(五):外形&总结篇

  • 内容导航:

纵观手机影像发展史,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对相机的“若即若离”过程——从模仿到创新,再模仿再创新——手机影像技术和商业思路经历了几次对相机“挑战”均告失败之后,现在又走上了一条富有独创意味的新道路:双摄、AR镜头、空间识别技术——这些要么是相机厂商所“看不上”的,要么则是不被纯粹的“摄影人群”所需要的技术,却在手机上发扬光大,而且成功地走出了自己的一条道路。

217146_jrnb0m_0.jpg

而对于传统相机厂商来说,在低端家用卡片产品线已经“全军覆没”的前提下,要想继续维持市场的均势,除了奋起强化高端产品线的拍摄实力,在专业用户群中巩固竞争力外,也针对细分市场推出了诸如“运动相机”、“自拍相机”、“镜头相机”等诸多新形态产品——借助相机企业本身在算法、元器件性能上的优势,这类产品在“部分融合”了手机的外观和操作理念之后也都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馈。

sony imx image sensor.JPG

值得注意的是,前几篇文章中提到的许多相关厂商其实都“跨界”同时为手机和相机提供技术和零部件供应——CMOS领域无可争议的霸主SONY既为尼康、松下、奥林巴斯等相机品牌提供传感器,同时在手机圈子里也是被众多厂商“热捧”的存在;而之前谈到的富士通Milbeaut图像处理器不仅仅用在好几个品牌的单反上,也有诸如美图手机这样的强化拍照的产品用到了其低功耗方案……就连手机绝无可能和相机“共通”的镜头部分,不也出现了“合作设计”和“技术授权”的解决之道,而且为市场大加追捧么?

the-galaxy-note-7-is-the-greatest-camera-phone-ever--see-for-yourself.jpg

这种供应链上的“融合”会不会在未来促进相机和手机拍照技术和设备形态的再一次“靠拢”?从技术探索的角度来说,在部分特定的新兴领域如运动相机、光场相机等确实有和手机发生形态融合或者组合出新的“跨界产品”的可能性;但是从大部分用户的需求出发,相机就是相机、手机就是手机,两者现在在各自的领域谁也替代不了谁——唯有相互激励,携手并进而已。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踩(0)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