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手机拍照短板(五):外形&总结篇

  • 内容导航:

相比于“拍照手机”在外观上的变迁之路,传统相机(这里主要指单反和微单相机)这10年来在外观设计思路上则近乎停滞不前——方正而又厚重的外观、巨大的机身“军舰部”、繁杂的按键和拨轮、转盘。不仅如此,近两年来相机设计风潮甚至还大有“复古”的趋势:尼康Df,奥林巴斯Pen-F、EM-1 MKII,松下GH-5,富士X-T2都极为明显地向着几十年前的经典型号“致敬”,大量的全手动操控转盘,棱角分明的全金属重量级机身不仅没有让用户们感到厌烦,反而在市场上大获成功——这似乎和手机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top.jpg

要解释这一点,首先要明确相机的外表是怎么来的——基本上,“单反之所以长得像单反”,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要容纳必要的功能组件,比如单反的机身面积是为了迁就巨大的传感器,顶部必然凸起的军舰部是为了安放对焦屏和取景器;二是要考虑握持和拍照的稳定性,比如大型微单和单反上前凸的“手柄”在一些轻量级的微单上就并不存在。

empr3olixhdnidnazkoa.jpg

除此之外,和拍照手机仅有十年多一点的“历史”(从K750算起,不算之前那些仅仅只是配备了摄像头的多媒体手机)相比,传统单反相机的百年历史所积淀下来的固有设计、外形审美、握持手法、操控方式早已是最有效率的组合——轻易地改动或者“创新”未必会更好用,更不见得会收到市场的良好反馈。

maxresdefault.jpg

2013年,三星发布了所谓“智能微单”Galaxy NX,在一款类单反的可换镜头相机背部设置了一个巨大的4.8吋触摸屏——运行着Android系统,并且相机功能也是通过APP实现的,大量的设置项被安排在触屏上。这样“前卫”的设计最终以市场上的惨淡失败告终——单反的消费群体并不买账这种“创新”,因为它不仅没有提高拍摄时调整参数的效率,反而还使得操作更麻烦,更易误操作了。

踩(0)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