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手机拍照短板(五):外形&总结篇

  • 内容导航:

“拍照手机”的概念,最早应该源自索尼(当时叫索尼爱立信)的K750,作为世界上第一款在手机摄像头上实现自动对焦的产品,200万像素的水平在现在看来很“不入流”,但在当时却是世界最高水准。

SonyEricssonK750i-9391.jpg

不过,该机在当时惊艳众人的地方并不仅仅是拍照的像素——还包括机身背部硕大的滑动式镜头盖、长条状的补光灯组件以及机身底部为改善横向握持手感而设的装饰条。这些设计元素都来自于当时的数码相机,令消费者一看到K750,直观地就会认为“这手机拍照很好”。

Sony-Ericsson-K790i-2.jpg

这种“仿相机”的设计思路在市场上大获成功,以至于之后一代的K790直接就被挂上了SONY旗下数码相机Cybershot的标志——此举随即引发了手机厂商们“抱相机厂/镜头厂大腿”的风潮:SONY有Cybershot、诺基亚有蔡司镜头、LG抱上了施耐德……仿佛一夜之间大家都从单纯在手机上加个摄像头的水平“进化”到了真正的“专业影像领域”。

w880.jpg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更是出现过一些“用力过猛”的厂商,直接就把手机套上了相机般的外壳,装上了伸缩变焦镜头甚至是模式拨轮,俨然一副“能打电话的相机”模样:三星W880、索尼(索爱)Satio、乃至于之后的三星Galaxy K都是个中翘楚。它们的拍照水准在各自的时代确实是风头无两,但却并没有因此在市场上取得成功,这是为什么呢?

iph4cm.jpg

笔者认为,其主要的原因即在于:如HTC Desire HD、苹果iPhone 4s这样的新时代智能手机,以简洁的摄像头外观设计和(在同类手机中)极佳的拍照效果,告诉了整个业界和消费者:手机并不需要在外观上模仿相机,拍照的效果好坏也与是否模仿相机的设计无关。

踩(0)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