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小米AI眼镜的实际“影像能力”。
首先从色彩表现来看,小米AI眼镜的成像逻辑带有很明显的高动态和高饱和度特征。特别是在大逆光场景下,它也能表现出非常“讨好眼球”的蓝天、绿叶,这种发色倒是让我们想到了较早期的小米“AI相机”逻辑。可以说虽然不至于有什么“德味”,但它拍出的照片还真挺讨好眼球。
不过正如前面已经提到的那样,小米AI眼镜的镜头是一颗105度的超广角,所以这意味着它比肉眼的视场角要大许多,因此在日常的扫街拍摄中,我们发现它更适合用于大场景的记录性拍摄,并不善于捕捉中近距离上的画面。
因为很多时候往往是我们以为已经“凑”得够近,但用眼镜拍出来后才发现,被摄对象其实只占到了画面1/4左右的比例。未来如果小米能提供一个预裁切模式,或许会更有利于这类题材的创作。
此外,虽然小米AI眼镜在宣传上并没强调有多“大底”,但当我们尝试用它拍摄小动物这类活泼的对象时,也能够满足一定程度的抓拍需求,并不会出现画面上的模糊。
而在视频能力上,小米AI眼镜的默认视频分辨率为2304*1728、帧率30FPS,码率则可以达到37Mbps以上,这甚至比很多手机拍摄4K视频的码率还要高了。
从实拍的视频画面来看,小米AI眼镜因为自带EIS电子防抖的裁切处理,所以反而不像它在拍摄照片时视场角那么广,而是更接近肉眼的实际视觉距离和范围。换句话说,它明显就是为第一人称视角的Vlog或直播场景而设计的算法,非常适合有视频记录、或者第一人称Vlog拍摄需求的博主、媒体人、玩家等。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与运动相机这类设备相比,小米AI眼镜的摄像头部分“体量”毕竟没那么大,所以它的画质相对而言并没有那么偏“生产力”。不过AI眼镜的最大好处,就在于其视角更接近肉眼的位置,而且拍摄过程中更不容易引起他人的注意,同时其轻量化得多的机身,自然也比挂在胸前或顶在头上的运动相机,会进一步减少“用户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