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目前的整个消费电子行业来说,提到“AI眼镜”这类产品,不同的人可能会想到完全不同的形态。
比如,有的“AI眼镜”本质上真就是一幅眼镜形状的蓝牙耳机。它的硬件成本不高,但确实能满足一些用户以戴眼镜之名“听歌摸鱼”的需求,再加上价格不贵,所以市场表现意外的还不错。
又比如,有的“AI眼镜”带有投影光机,能在镜片内部投射图形和文字,实现类似于车载HUD那样的“增强显示”体验。尽管很多朋友都认为这可能是一种未来的方向,但在成本的压力下,至今客观上也没有见到在这个赛道有什么真正能让人愿意戴上一整天的产品。
除此之外,一些本质上算是变体MR头显的设备,有些也会打着“AI眼镜”的旗号。它们的显示更清晰、接上手机、游戏机,甚至是电脑后,也确实更有“乐子”。但一方面这类设备的高价令它们更加脱离普通消费者,另一方面过于偏向“大屏娱乐”的定位,也让这样的“AI眼镜”多少脱离了随身信息终端的价值,虽然好玩、但反而也封闭了技术前景。
除了以上这三种类型,随着近年来Vlog视频的走红,还有一种新的“AI眼镜”形态诞生。这种AI眼镜没有显示能力,其与用户的交互基本全靠镜腿上的按钮、触摸板,以及语音进行。但与只能当做耳机使用的那些产品相比,它又加上了一颗足够强的摄像头,从而使得自己成为了比常规运动相机更轻量、更适合“随身佩戴”的第一人称视角视频录制设备。
当小米在前段时间发布“小米AI眼镜”时,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跟风海外已经大获成功的“那谁谁”,也瞄准了Vloger这类用户。
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体验后我们发现,小米AI眼镜的“内涵”,其实远不只是“拿来拍视频”那么简单。除了作为戴在头上的“摄像头”之外,它很可能还隐藏了小米对于未来移动生态的更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