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我们进入对锐龙8000G系列桌面APU的性能实测环节。正如前文所述,此次我们测试了锐龙7 8700G和锐龙5 8600G两款。它们搭配的都是双通道DDR5-6400内存,同时也使用了Windows 11的Canary通道insider版本。经过实测,它大概能够比普通的正式版多提升锐龙8000G系列约5%的重负载图形性能,同时对于AI功能也有更好的兼容性。
首先,是最基础的CPU-Z跑分。可以看到,即便是锐龙5 8600G,它的单核性能也已显著超过前代锐龙5000系的最高端型号5950X。而锐龙7 8700G的单核与多核表现则更进一步,超越了竞争对手的10核处理器,甚至已经可以与自家的初代“线程撕裂者”掰掰手腕了。请注意,这可是定位“纯集显平台”的APU。
通过CINEBENCH R23,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锐龙8000G系列APU在纯粹的CPU渲染能力上其实也不低。得益于Zen4架构的6-8个大核心,它完全可以承担一部分高负载的纯CPU生产力需求。
8600G AIDA64 照片编辑测试
8700G AIDA64 照片编辑测试
或许是得益于高频内存带来的带宽优势,无论8600G、还是8700G,在AIDA64 7.0的照片编辑测试中,都表现出了超越32核线程撕裂者,甚至能够与竞争对手12代酷睿i9一较高下的水平。换句话说,如果应用场景仅限于简单的渲染、图像处理,那么8000系锐龙的CPU性能,还真不见得就比“小核显”、但定位更高的7000系锐龙要差多少。
况且由于此次锐龙5 8600G和锐龙7 8700G都集成了16TOPs算力的NPU,因此也使得它们相比其他桌面版CPU,有了一些额外的“玩法”。
比如,可以使用游戏加加里的NPU模式进行精彩时刻自动录屏,而无需占用CPU或GPU算力、影响游戏帧率。又比如,还可以使用NPU驱动的AI翻译软件,来对屏幕内容进行实时翻译。
当然,要用它来进行AI绘图也无不可,不过此时使用的实际上就是集成RDNA3核显的算力。根据我们的实测来看,在512*512分辨率的设定下,锐龙7 8700G大约能够在连续绘图中做到5秒左右一张的出图速度。对于单纯“玩一玩”的用户来说,这个速度显然也已经够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