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锐龙8000G系列首发评测:堪比独显,AI战未来

  • 内容导航:

与此前的锐龙5000G系列一样,锐龙8000G系列这次依然使用了与移动端共用架构的产品设计思路。

AMD锐龙8000G系列首发评测:堪比独显,AI战未来

这也就意味着桌面版的锐龙8000G,在绝大多数部分都与此前已经公布的移动版锐龙8040、8045系列,有着高度的共性。比如它们都基于台积电4nm制程打造,均提供了最多8个Zen4架构的CPU核心,并且都集成有最高768SP配置的RDNA3架构核显,可支持硬件光追和AFMF技术。

AMD锐龙8000G系列首发评测:堪比独显,AI战未来

而且由于是基于移动版8000系列打造,这也代表锐龙8000G系列中的8700G和8600G两款型号,内置了AMD的第二代XDNA加速器,支持16TOPs的硬件AI算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使得它们实际上成为了当前用户能买到,主流桌面PC中仅有的、具备NPU的量产处理器产品。

AMD锐龙8000G系列首发评测:堪比独显,AI战未来

说到这里可能有的朋友会感到疑惑,那么桌面版的锐龙8000G和移动版的锐龙8040、8045系列是否存在差异,它们和目前在售的桌面版锐龙7000系列孰优孰劣,与竞争对手之间相比又有着怎样的表现呢?

AMD锐龙8000G系列首发评测:堪比独显,AI战未来

首先从现有的技术参数来看,桌面版锐龙8000G与移动版相比,频率设定上存在微妙的差异。比如,锐龙7 8700G对比移动版的锐龙9 8945HS,CPU峰值主频要低了100MHz,但RDNA3核显的峰值主频则高出100MHz。而锐龙5 8600G对比移动版的锐龙5 8645HS,CPU峰值主频相同,但RDNA3核显的主频高出了200MHz,所以理论图形性能会更高一些。

 

当然,这是因为桌面版锐龙8000G系列全系都是65W TDP,因此热管理上肯定比移动版的至高54W要更宽松一些。

AMD锐龙8000G系列首发评测:堪比独显,AI战未来

其次,与同为Zen4架构的锐龙7000系列桌面版相比,锐龙8000G系列的CPU主频明显低了一些,同时L3缓存也小了一半。但与此同时,它集成的RDNA3核显架构上比7000系桌面版领先整整一代,规格更是最多大了6倍,主频也高得多。仅从数据上来看,8000G系列集成的图形性能比7000系桌面版可高出近18倍之多,而且锐龙8000G系列全系不支持PCIE5.0标准,无法与7000系桌面版那样发挥最新PCIE5.0 SSD的性能。


换句话说,如果只注重CPU性能,或是一开始就打算额外搭配顶级SSD和独显使用,那么我们并不建议购买锐龙8000G系列产品。

AMD锐龙8000G系列首发评测:堪比独显,AI战未来

当然也正因如此,如果将其与竞争对手的i7、i5系列对比,情况也是类似,后者过于孱弱的集显性能,就注定了其并不适合担纲入门级的无独显平台。考虑到如今的显卡价格和体积,无论是预算有限,还是单纯想要一台可换CPU、可升级,但不带独显的小体型桌面PC,锐龙8000G系列可能是目前最为均衡的选择。

踩(0)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