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我们三易生活找来的两张显卡,其中一张是此前测试过的公版AMD Radeon RX7900 GRE,另一张则是一款相对常见、某品牌的通路RTX4070。
首先,用GPU-Z验明正身。必须要说明的是,截止目前最新版(2.54)的GPU-Z仍不支持显示RX7900 GRE的频率。不过从它的VBIOS信息里可以清楚看到“Navi31 XL”的字段,这也印证了我们前文中所提及,RX7900 GRE与RX7900 XTX源自同一个GPU核心的结论。
相比之下,RTX4070的GPU-Z信息更明确一些。可以看到它的流处理器数量、频率信息,以及BIOS里的功率墙情况。
有的朋友可能已经注意到了,我们找来的这款RTX4070核心频率比起纯公版的数值,有几十MHz的小幅度超频。不过这其实并不太会影响到最终的测试结果,因为只要看过我们三易生活此前的相关内容就会知道,如今显卡在游戏中的实际频率,其实早就不受到多大出厂主频的影响了。
此外,我们也对比了RX7900 GRE和RTX4070针对DirectX 12 API的具体支持情况。可以看到,两者在具体的API兼容性上,其实是存在区别的。
左侧为RX7900 GRE,右侧为RTX4070
比如说,RX7900 GRE拥有比RTX4070更高的操作位深(44bit对40bit),但在可变渲染率API的项目中缺少对于额外渲染率的兼容性,且其屏幕空间分区的数量也较少(8*8分区对16*16分区)。
左侧为RX7900 GRE,右侧为RTX4070
又比如说,RX7900 GRE具备更多的缓存相关API,它支持将内存、硬盘作为纹理缓存,而RTX4070则不具备这些功能。
左侧为RX7900 GRE,右侧为RTX4070
除此之外,在DX12的视图实例化功能级别上,两家显卡也选择了不同的技术级别(Tier),而且它们的可写入操作指令也有所区别,AMD的要多一条复制操作。
左侧为RX7900 GRE,右侧为RTX4070
最后,RX7900 GRE默认不支持D3D12的后台处理特性,而RTX4070则具备此API。
于是乎,这些差异意味着什么呢?简单来说,NVIDA的准旗舰显卡似乎更擅长于在画面处理、着色器优化等方面进行“减负”,从而提高最终的帧率。而相比之下,AMD在画面相关的API上要更加“老实”,更接近于靠显卡本身的纹理和顶点生成能力去“硬算”。
但与此同时,或许是出自游戏主机业务的经验,也使得AMD会更重视GPU与内存、SSD、以及多核CPU之间的联动效应。换句话说,虽然名义上大家都用的同一套API,但实际上在技术实现方式上,AN两家还是有着不小差异的,而且这种差异,也能让人看到两家品牌对于如今游戏技术、PC硬件业务有趣的理解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