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 Radeon 6700 XT评测:主流市场的新“杀器”

  • 内容导航:

当然,显卡技术上再特别、造型上再好看,最终反映到用户体验上,还是得用实际性能来说话。而这种实际性能,自然也必须要以贴近玩家的真实配置水准,以及真实的使用环境作为前提。

 

有鉴于此,我们三易生活选择了一套基于Ryzen7 3700X的电脑作为此次RX 6700 XT的基准测试平台,并且仅仅进行其进行了驱动更新、以及对BIOS进行了小幅性能优化。

image041.jpg

可能有的朋友会感到奇怪,为什么我们不使用5900X、5950X这样的最新AMD CPU,不配置3600MHz(锐龙平台可以发挥最大性能的内存频率)的低延迟内存呢。很简单,因为它们并不符合RX 6700 XT这款显卡真实用户的使用情况。

image043.jpg

这其实就是我们此前测试3700X时的那块主板与CPU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此次测试的是RX 6900 XT这样的万元级旗舰显卡,那么为它搭配一套当今最强的CPU、内存,以及主板自然是理所当然,也符合用户的实际使用环境。但如果我们使用5950X这样的平台去测试RX 6700 XT,那么反而就可能构成了一种误导了。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近日,AMD也为旗下Ryzen 3000系列CPU解锁了对SAM(Smart Access Memory,显存智取)技术的支持。什么是SAM技术呢?简单来说,以前所有的CPU和显卡,都存在着一个“CPU每次发出请求,只能访问显存中256MB区块”的技术限制。这就意味着当如今显卡的显存越来越大、游戏分辨率和帧率越来越高的情况下,CPU不得不耗费巨大的IO资源来与显卡频繁通信,既浪费了CPU算力,又拖了显卡的后腿。

image045.jpg

正因如此,当AMD发布RX 6000系列显卡时,他们公布了被称为SAM(Smart Access Memory,智能寻址显存)的新技术。它最大的作用就是让CPU只需要一次IO请求,就能直接访问到整个显存区域,大大解放了CPU和显卡的性能瓶颈,能够有效提升显卡在实际游戏中的帧率。

 

更为重要的是,虽然刚发布时SAM只支持Ryzen 5000系CPU和X570芯片组, 但当RX 6700 XT发布的时候,实际上一部分Ryzen 3000系CPU在X570主板上也能支持这一技术了,甚至就连隔壁的一部分Z490和Z590芯片组主板也可以了。因此在我们的测试平台更新了最新版的BIOS后,我们也将SAM打开为“Auto”选项。

image047.jpgimage049.jpg

3DMARK Time Spy(DX12、2K)测试

image051.jpgimage053.jpg

3DAMRK Fire Strike Extreme(DX11、2K)测试

 

首先,因为AMD针对RX 6700 XT就是面向2K分辨率而来,所以我们当然首选原生2K分辨率的3DMARK Time Spy与3DAMRK Fire Strike Extreme两项测试,来考察RX 6700 XT的具体表现。可以看到,RX 6700 XT在DX12 2K环境下的得分为11391,在DX11 2K环境下得分则是16211。将它与我们此前在相同硬件平台上测得的RX 5700 XT(DX12 9046,DX11 11647)成绩对比可以看到,RX 6700 XT相比流处理器数量相同的前代产品,DX12与DX11环境下的实测性能分别提升了25%和39%。

image055.jpgimage057.jpg

3DMARK Time Spy Extreme(DX12、4K)测试

image059.jpgimage061.jpg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DX11、4K)测试

 

那么,如果是压力更大的4K分辨率下呢?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在表面显存带宽更小的前提下,RX 6700 XT相对于RX 5700 XT在4K分辨率下的性能领先幅度反而是进一步扩大了,分别达到了28.9%(DX12)和40.3%(DX11)。换而言之,256bit的RX 5700 XT在超清分辨率下反而遇到了比192bit的RX 6700 XT更严重的显存带宽瓶颈,而这无疑就体现出了RX 6700 XT里infinity cache的作用。

image063.jpgimage065.jpg

当然,RX 6700 XT与前代相比,领先的不只是缓存部分的设计,还有全新增加的DX12.2特性,也就是网格着色器与光线追踪。通过3DMARK测试不难看出,如果游戏支持网格着色,那么RX 6700 XT的帧率可以提升855.1%之多。而光追功能的加入,也令RX 6700 XT可以在一些支持DXR 1.1光追技术的游戏中体验到更为真实的画面,也为AMD补齐了此前中高端产品在光追能力上的短板。

踩(0)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