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我们开始进行理论性能测试。考虑到线程撕裂者9970X“只有”32核,为了能够充分体满足大家对于本世代最强HEDT平台性能的好奇心,我们此次只测试锐龙线程撕裂者9980X(以下简称为线程撕裂者9980X)。当然,两者的价格差距基本上也与性能规格相对应,这里就不再复述。
首先用CPU-Z“验明正身”,可以看到锐龙线程撕裂者9980X在默认的TDP设定下,日常是可以“跑到”标称的5.4GHz峰值主频。同时CPU-Z也报告了一个有趣的细节,那就是TRX50芯片组的北桥是集成在CPU内部,而南桥实际上就是一颗大家熟悉的B650芯片。
接下来,我们使用CPU-Z内置的跑分程序,对线程撕裂者9980X进行了测试,并将它与此前测试过的三款家用“高端CPU”进行了对比。可以看出来,虽然线程撕裂者9980X使用了多达8CCD的设计,但因为它的峰值主频并不低,实际上单核性能并没有比常见的那些“高端游戏CPU”差多少,而多核性能它就完完全全地“爆杀”其他消费级平台了,领先幅度甚至达到了三倍以上。
可能有朋友会问为啥不用至强W9-3595X来对比?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哪怕是“最新”的至强W9-3595X,使用的也依然是脱胎自12代酷睿的GoldenCove架构,在技术上落后Intel自家的服务器端至强足足两代,落后普通消费端酷睿更是达到了三代之多,可见Intel至少目前来说,对于HEDT市场的诚意严重不足,压根就不值得拿来“对比”。
接下来,我们使用AIDA64测试了CheckMate和PhotoWorxx两个项目。前者主要反映CPU内部的指令命中率,体现的是指令预取和缓存效率。很显然,对于如今有着高带宽内部总线和超大缓存的AMD Zen5架构来说,这本就是它们的“主场”。但线程撕裂者9980X能在这个项目中,跑出比16核还带V-Cache的9980X3D高出3倍以上的成绩,从某种程度上其实也反映出,8CCD的线程撕裂者的内部核间延迟表现相当“够用”。
相比之下,PhotoWorxx这个项目看似是考验CPU的AVX浮点指令集性能,但实际上从我们以往的经验来看,它反而是更“吃”内存带宽胜过CPU核心数。所以这也是为何14900K在这个项目中得分会非常高的原因(因为它的内存控制器直连CPU,而9950X3D和285K的内存控制器都在IO Die上,与CPU之间会有更高延迟)。但很显然,在线程撕裂者“暴力”的四通道DDR5-6400面前,一切都成了浮云。
在7Zip的测试中,线程撕裂者9980X继续无敌,它的压缩性能比其他高端家用CPU快一倍,解压缩速度更是达到了三倍甚至更多。大家不妨想象一下,同样一个巨大的压缩包,线程撕裂者9980X解压用20分钟,换成普通的“高端U”可能就要1个小时。这样的差距,难道还不够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