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我们在《当平价轻薄本也能跑本地大模型,AI PC才有了未来》中,已经用这台MagicBook Pro 14进行了一系列的端侧AI功能测试。所以此次性能部分不再涉及AI跑分,而是专注于对这款“实用向轻薄本”的性能进行考察。
首先,还是先“验明正身”。可以看到,我们手头这台MagicBook Pro 14配备了16核(6P+8E+2LPE)的三丛集CPU,并拥有等效频率高达8400MHz的32GB LPDDR5X内存。
同时,它的核显方案是基于第一代Xe“完整版”架构的Arc 140T。与之前初代酷睿Ultra里的Arc核显相比,其加回了此前缺失的XMX矩阵计算单元,因此在架构上更接近独显版本的Arc GPU,同时也拥有更强的AI计算能力。而且可以看到,其最高可以分配18GB的共享显存。这对于一颗1024ALUs的核显来说,显然是绰绰有余了。
此外,MagicBook Pro 14还配备了长江存储的PC411 1TB SSD,这也是目前OEM领域常见的国产M2 SSD。从我们的实测来看,它的性能与其他品牌的OEM盘一般无二,应付日常使用自然没什么问题。如果大家对性能有更高的需求,MagicBook Pro 14还预留了一个额外的2280插槽,可自行扩展存储。
接下来,我们正式进入对MagicBook Pro 14的理论性能跑分环节。从CPU-Z的信息中可以看到,它搭载这颗酷睿Ultra9 285H,CPU频率范围最高可达5.4GHz,最低也可工作在仅400MHz的模式下。
从CPU-Z的简单跑分来看,在通电时的默认“平衡”模式下,酷睿Ultra9 285H的单核与多核性能大约有桌面版酷睿i9 12900K的九成以上水准。
在AIDA64中更针对指令集进行优化的测试结果来看,在超高频内存与新架构的双重加持下,MagicBook Pro 14的这颗酷睿Ultra9 285H在重浮点性能的模拟场景下,甚至可以跑出超过桌面版13代酷睿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