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显然,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市场环境下,对于手机厂商来说,10年前那种“无脑给入门机堆旧款高端配置”的做法,已经不可能行得通了。这也就意味着各家都不得不在相对“给定”的硬件组合下,想出一些新的办法来增强新机的市场竞争力。
那么对于入门级机型来说,现在还有什么“花活”是厂商们可以绕开芯片、CMOS、屏幕这类昂贵的部件,以相对不那么大的成本代价,去实现显著用户体验提升的呢?
在刚刚亮相的vivo Y300上,我们三易生活多少看到了一些这个方向的巧思。
平心而论,如果只看“芯片、CMOS、屏幕”这三大件,那么Y300显然非常符合前面所提到,入门级机型目前所受到的成本制约现象。它采用的是联发科天玑6300主控,6nm制程下的2*A76+6*A55 CPU、搭配Mali-G57 GPU,怎么看都是省电向的配置。
与此同时,那套1/2.76英寸5000万像素主摄+200万像素“虚化摄像头”的配置,虽然从实拍效果来看其实也不是不能用,但放到如今整个行业来说,显然也属于标准的“入门级”。
但“需求决定供给”永远是消费级市场的真理。当智能手机出现不同级别的产品有着完全不同技术路线的“配置基础”时,其中的原因并不仅仅来自于供应链和手机厂商的成本压力。更为重要的是,这其实也在变相地表明,不同用户群体对于产品的使用场景和需求完全不同。
说得更直白一点,10年前可能哪怕百元机的消费者都知道“双核比单核好、四核比双核快”,但对于现在的入门级智能手机用户而言,宣传售价几百元机型的“游戏性能”,或者是讲这类产品能拍出多么“艺术”、多么“高档”的照片,真的还有意义吗?
正因为如此,在看到vivo Y300将功能的重点放在了外放品质,以及实际续航表现时,我们其实感到非常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