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就是大家等待了许久,对于努比亚Z50影像部分的分析与相关测试了。
从硬件方面来说,正如我们前面中所讲到的那样,Z50的后摄模组虽然有三个“开孔”,但实际上并不是三摄。因为它的环状LED补光灯中心,其实是一枚独立的多通道光谱传感器。
样张:街道 ISO100 14mm f2.2 0.012s
样张:街道 ISO129 35mm f1.6 0.003s
样张:街道(2倍变焦) ISO129 35mm f1.6 0.003s
这枚传感器起什么作用?简单来说,它其实有两重效果。一是起到独立的白平衡矫正效果,比如大家在上面样张中所看到的那样,它可以使得Z50的超广角与广角两颗后摄,能够拥有非常一致的白平衡表现。
样张:烧烤摊 ISO129 f1.6 35mm 0.009s
除此之外,这颗光谱传感器还能起到侦测环境屏闪的作用。因此当我们像这样将其对准灯光拍摄时, Z50就可以自动适应灯光的频率,避免频闪干扰成像效果。
于此同时,Z50的后摄模组还有一个特殊之处,就在于主摄使用了一颗定制的35mm镜头,并搭配的定制索尼IMX787传感器。
样张:火车站 ISO129 35mm f1.6 0.006s
根据官方公布的信息,这颗35mm镜头能够让画面更集中于主体,同时降低边缘畸变。而IMX787与大家熟悉的IMX766相比,在拥有近似感光面积、相同的双核对焦机构基础上,像素密度更高(6400万 vs 5000万)。
样张:火车站(5倍变焦) ISO129 f1.6 0.0003s
以结果来说,这就意味着Z50在相同的变焦“倍率”上,实际等效焦距要比其他机型更远。比如它的5倍长焦,等效焦距其实就有175mm(而不是125mm),已经相当于其他机型7倍长焦的效果了。而更高的像素密度,也确保了这种模式下的画面解析力。
样张:火车站(24mm广角)ISO100 f2.2 0.002s
当然,有的朋友可能会担心,Z50的超广角是14mm、而主摄却是35mm,这中间的“落差”有点大。那么如果想要其他机型的广角效果该怎么办呢?答案是可以借助变焦能力,用超广角来实现等效24mm的取景范围。
样张:门环 ISO348 35mm f1.6 0.02s
样张:酒吧(单色取色)ISO320 35mm f1.6 0.02s
样张:建筑(单色取色)ISO129 35mm f1.6 0.019s
样张:门廊(艺术相机)35mm f1.6
当然,努比亚之所以要给Z50配备35mm这么一套光学系统和CMOS的组合,主要目的还是为了照顾它“主打人文街拍”的玩法。而高解析力、高对焦速度的CMOS,配合本身较窄的取景范围和多样化的相机模式,也的确使得Z50在我们的实际拍摄体验中,更适合表现一些精致、好玩的小范围场景。
取景器里的画面
样张:夜景 ISO1813 35mm f1.6 0.07s
对比样张:夜景 ISO4000 24mm f1.8 0.5s
而到了极暗光的夜间场景,Z50的35mm光学系统依靠16层镀膜的7P镜头、f1.6的大光圈,在实际的等效进光量上,甚至可以超过一些底更大的方案。比如在这组对比样张中,它在色彩的感知能力上就明显优于我们用来对比的这颗1/1.3英寸、f1.8的常规广角主摄。
样张:高楼 ISO132 35mm f1.6 0.04s
样张:纪念碑 ISO145 14mm f2.2 0.07s
样张:纪念碑 ISO183 35mm f1.6 0.009s
当然,尽管Z50影像系统的主要设计思路是突出主体、减少背景部分,以及依靠多样化的相机模式来增加玩法,但从我们的实拍样片来看,极低的ISO、很短的曝光时间,以及干净无噪点的夜空背景,这些其实也都在说明,它在“强化进光量”方面是做得相当出众的。
以结果而言,虽然看起来只有后置双摄的硬件配置,但Z50的这套后摄,玩法和素质都出乎意料地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