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旗舰“大折叠”,是否迎来了终极答案】】】
对于如今的整个智能手机行业来说,“大折叠”这种产品形态可以说是自从诞生以来,就一直承担着“行业明珠”的身份。
一方面,大折叠独有的超大显示面积、更大的机身尺寸,就意味着它们可以提供远超直板机型的影音享受,同时在“用例”上多少会更偏商务和生产力场景。这就很直接地影响到了大折叠的造型风格和产品定位,使得它们往往肩负着品牌“顶级旗舰”的地位,主打高端用户群体。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当厂商以“全都要”的心态,为大折叠堆上旗舰SoC、大底CMOS、豪华的扬声器、足够大的电池,甚至还有非同一般的机身材质后,大家又往往会发现,这样的大折叠就会变得又厚又重。无论在颜值、还是在手感方面,都很容易产生“反效果”。
正因如此,纵观如今的手机市场不难发现,许多厂商都不得不在大折叠的配置上进行妥协。要么是牺牲性能、回避最强性能的SoC选型,要么就只能在影像配置上做出让步。
但问题是,大折叠的价格普遍都已经这么搞了,消费者自然就更有理由要求不妥协的使用体验。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不妥协”呢?就在今天,我们终于迎来了这个问题的“终极答案”,一款兼顾业内最薄设计、顶尖性能、全功能旗舰影像与完善AI体验的旗舰大折叠——荣耀Magic V5。
【【【造型:史无前例的超薄设计,内部结构不简单】】】
荣耀Magic V5到底有多薄?简单来说,它在“折叠态”时厚度仅为8.8mm,屏幕展开后更是薄至4.1mm,几乎就只相当于比USB Type-C接口厚一点点。
与此同时,Magic V5的整机重量也只有217g,与大多数直板旗舰差不多,远比许多品牌的旗舰大折叠都要轻得多。
那么,荣耀是如何做到Magic V5的极致减重减薄的呢?从材料学和工艺方面,他们确实做了大量的创新。
我们先来看看Magic V5的“用料”,在机身侧面就能看到荣耀自研的7系铝合金边框,它成功实现了轻薄与高强度的完美平衡。
同时在折叠屏手机最为关键的转轴部位,Magic V5则是使用了荣耀的鲁班榫卯式缓震铰链。其在转轴主体及摆臂结构中大量运用了第二代盾构钢材料,拥有高达2300Mpa的抗压精度,同时在铰链门板中还使用了碳纤维材质。凭借这两大顶尖材料的加持,Magic V5的转轴不仅更轻、而且强度极高,也就为它能够实现超薄机身打下了关键的基础。
此外,Magic V5还使用了行业中唯一的L4级别智能工厂进行组装。靠着10亿参数量大模型的加持,工厂中的机器能够做到自主感知与决策,大幅降低了手工组装对品控带来的随机性影响。
据悉,目前该产线已能达成0.003mm的分类精度。对于折叠屏手机来说,超高精度的装配对于提升转轴手感,甚至是优化内屏的平整度,显然都会带来很直接的好处。
当然,折叠屏手机做薄之后,一些结构上的难题也自然会随之显现。比如厚度的压缩对手机的散热、扬声器效果,都可能带来负面影响。为此,荣耀方面创新性地使用了钛材质打造目前行业里最轻薄的“蝉翼钛金VC”,在减薄的前提下,维持了高强度、大面积的内部导热结构。而扬声器与屏幕(背板)结构复用的设计,则解决了传统手机扬声器的厚度难题,让超薄机身也能维持优秀、饱满的音效表现。
最后,Magic V5还有个必须要提的“内涵”,那就是它的1TB版本在行业中首发了硅含量达到25%的6100mAh“青海湖刀片电池”。它的能量密度高达901Wh/L,通过使用自修复材料、叠片电芯和固态电解质,实现了超薄折叠屏机型里近乎“不可能”的超高容量和超长寿命,同时还能兼顾66W有线快充,以及50W无线快充。
【【【外观:内外两块旗舰屏,自研科技更“好看”】】】
当然,正如我们一开始就讲到的那样,荣耀Magic V5并不是一款仅仅只有“薄”的大折叠。超高的配置与超薄身形的结合,才是它最大的杀手锏。
比如在Magic V5的正面,可以看到荣耀自研的新一代“金刚巨犀玻璃”覆盖的6.43英寸外屏。这块屏幕具备2376*1060分辨率、支持1-120Hz全域低功耗LTPO,具备全局息屏AOD能力。同时,它也有着折叠屏手机里最高的5000nit峰值亮度、4320Hz超高频PWM调光,并兼顾了杜比视界和HDR Vivid两种高动态范围标准,这就意味着其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都能兼容主流在线视频平台的最高规格视频格式。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荣耀方面的说法,如今“金刚巨犀玻璃”的耐磨性相比大猩猩玻璃Armo2和第二代玄武钢化昆仑玻璃,都要高出3倍之多。同时它表面的疏油层寿命也延长了3倍,对于“颜值”占使用体验相当大一部分内容的大折叠旗舰来说,一块更耐用的外屏显然有助于长期保持设备的“档次感”。
当然,对于大折叠来说,内屏的素质往往要比外屏更被看重。Magic V5的这块7.95英寸内屏具备与外屏完全一致的1-120Hz 8T LTPO智能刷新率、5000nit峰值亮度、4320Hz超高频调光,以及100% DCI-P3色域。同时它也支持杜比视界+HDR Vivid双重高动态范围显示,同样能兼容全平台的最高画质视频格式。
此外更有意义的是,Magic V5还搭载了系统层面的“AI全局画质增强”和“超动态显示”功能。它们会对视频、图片等内容进行实时动态补偿、智能逐帧优化画面里的噪点、模糊、色彩偏差等问题。同时哪怕是SDR视频,Magic V5也能使用机内算力重构其动态范围,使其看起来犹如“开了会员”那样。
除了“好看”,Magic V5也延续了荣耀近年来一直领先行业的“绿洲护眼”技术。通过算法模拟离焦镜片的微透镜光学效果,可以有效抑制长时间观看之后的眼轴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长时间阅读手机的近视风险。
同时,它还标配“晕动舒缓显示”、类自然光护眼和硬件级低蓝光技术,无论是在晃动的交通工具上、还是在夜晚低光环境中,Magic V5的屏幕都能让用户更加“久看不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变相提升了其内屏的“实用性”,让用户能够更乐于享受大屏影音、大屏阅读所带来的,直板机型所不能及的视觉爽感。
【【【性能:骁龙8至尊版加持,超薄折叠屏也有高性能】】】
对于大尺寸的旗舰折叠屏、尤其是超薄的大折叠来说,性能其实一直是个有点尴尬的话题。一方面,消费者当然是“既要又要”,希望旗舰大折叠也能用上最强的旗舰SoC。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超薄的机身也必然会给散热、供电带来更多压力。
然而正如前面已经提及的那样,荣耀在Magic V5上使用高成本的新材料,成功实现了超薄机身与“大电池”、“大VC均热板”的兼容,而这也就使得它有底气搭载完整的、8核心版本“满血版”骁龙8至尊版旗舰平台。
常温GeekBench 6.4 CPU测试成绩
低温GeekBench 6.4 CPU测试成绩
从我们的实测结果来看,Magic V5在常温下存在些微的性能节流。但在加上外置散热措施后,它的CPU单核与多核性能则完全可以达到同期直板旗舰机型的水准,说明荣耀方面并未对SoC有意限制性能上限,其不同测试环境的CPU跑分成绩差异大约为7.8%。
常温3DMARK GPU成绩
低温3DMARK GPU测试成绩
与CPU的情况相似,Magic V5的GPU高负载性能在常温下同样有着相比低温环境大约9%的差异。在降低温度后,可以看出荣耀并没有刻意限制GPU的频率上限,而只是给这款旗舰大折叠设定了较为严格的温控策略。
我们手头这台16GB+1TB版本的荣耀Magic V5,在安兔兔评测中取得了常温215万4140、极限低温环境287万2700分的综合成绩。它的低温与常温性能差异大约在33.4%,也符合我们对于超薄大折叠的性能释放预期,同时即便是有着如此严格的温控策略,Magic V5的性能表现也依然要明显高于那些使用老平台的竞争对手。换句话说,在“折叠屏”这个细分市场,它的硬件性能客观上有着极大的优势。
【【【AI:首创全新交互方式,折叠屏AI新标杆】】】
那么对于Magic V5这样即轻薄、但又搭配了旗舰SoC的设备来说,它的“高性能”在实际使用中又有那些意义呢?
当然,Magic V5的大屏、旗舰SoC和不俗的扬声器配置,可能有利于它的游戏表现。而且荣耀方面在过往的产品宣传中,也确实曾将“分屏后同时开两个游戏”作为其折叠屏产品的突出卖点之一。
但对于这次的Magic V5来说,则很明显地将AI作为了用户体验上的更大亮点。
一方面,看过我们三易生活此前对荣耀在今年MWCS上技术发布会解析的朋友可能还记得,Magic V5首发了基于分屏的AI交互模式。在这个模式下,折叠屏可以一边显示作为“信息来源”的APP,一边在YOYO智能体当中给出文章解析、行为建议、或是生成图片、报告、PPT等内容。这样一来,用户就可以更直观地比对原始信息和AI报告的内容,减少在多个APP之间跳转操作的次数。
另一方面,荣耀也是手机行业第一家实装“端侧AI Agent”的厂商。不同于那些只能执行单一操作的大模型,它允许用户只用“一句话”就让手机代为进行较复杂的多步操作。甚至荣耀已经在打通一些第三方APP的接口,让“智能体”也能打通这些APP的能力。
从我们的实际体验来看,Magic V5的YOYO智能体还有一大特色,那就是可以自动地根据任务的不同而分配不同的智能体能力,而不需要像其他品牌那样,必须由用户先手动指定“用哪一个智能体”、再去给出指令。比如当我们询问关于荣耀手机的信息时,它就会自动调用荣耀智能客服回答;如果是要它“做个PPT”,Magic V5就会自动激活WPS AI服务。
此外,Magic V5也在YOYO智能体里打通了屏幕内容识别、摄像头识物等视觉能力,我们用一篇专业技术文档测了下它的AI翻译效果。可以看到,YOYO智能体能够很好地识别专业文章里那些“该被翻译”的部分,很快就给出了一份可用的翻译文档。考虑到旗舰大折叠通常都比较偏商务的定位,这样的表现我们认为才是合格的。
【【【影像:完整变焦三摄,长焦微距表现超预期】】】
最后,我们来聊聊荣耀Magic V5的影像表现。
其实从外观部分大家就已经能看出,Magic V5尽管机身主体部分极度轻薄、但它有着体积不小的后摄模组,而且明显带有一个高倍率的潜望式长焦。
在硬件上,Magic V5的后摄是由一颗5000万像素“鹰眼主摄”、一颗5000万像素超广角,以及一颗6400万像素潜望式长焦组成。其中,主摄和长焦的尺寸疑似分别是1/1.56英寸和1/2英寸,算是超薄型大折叠里并不令人感到意外的CMOS方案。
在基础的变焦能力上,Magic V5最远可以支持100倍长焦。在“规整”的建筑物场景下,它有着明显的AI大模型增强机制,原生的3X潜望式长焦可以在最高20X长焦处保证较为清晰锐利的画面。
如果是换成大模型可能不那么“擅长”的对象,那么Magic V5的长焦可用性则会在10X焦距左右达到极限。
其次,Magic V5带有表现非常惊人的“长焦微距”功能,它的对焦距离甚至可能比一些机型的超广角微距还要更近。
而在色彩表现上,大家从样张中也能看出,我们这次拍摄的天气情况不是很好。但就是在这样的阴天环境下,Magic V5影像算法里较为明显的“提亮、增白”效果,反而因此显现了出来。不过在其他家AI算法比较容易“过火”的花卉拍摄场景,Magic V5反倒显得比较克制,并没出现因算法而导致的过饱和现象。
到了暗光环境,Magic V5的表现倒是意外地很不错。它不会无脑将暗处拍成白天,但是能够合理对画面进行提亮和压制噪点,在让人“看清”大部分画面元素的前提下,维持正确的明暗对比关系。
在如今流行的“城市夜景”场景,Magic V5对于高光的压制较为适中。无论是在自己的屏幕上、还是在第三方设备上回放,它的城市样张都没有呈现出非常“高动态”的那种明暗对比效果。当然,这样的好处是它的暗处也不会显得很“黑”,对于希望保留更多画面信息、而不是单纯要呈现夜间灯光效果的用户来说,可能会更喜欢这种夜景风格。
【【【总结:最薄的旗舰大折叠,从配置到AI几无短板】】】
如今纵观整个行业不难发现,尽管各个品牌都将大折叠作为展示旗舰技术的一大“窗口”,但目前市面上的大折叠机型却几乎是“各有各的妥协”。其中,使用老款处理器的有之、用小尺寸CMOS的有之,在重量和厚度上“失控”的亦有之。
在这样的背景下,荣耀Magic V5就显得格外珍贵了。毕竟,它确实是目前行业中最轻、最薄,同时还能做到在SoC规格、电池容量、影像用料等方面,都没有短板的“全能王者”。
而且在这个基础上,荣耀方面也在Magic V5上进一步拓展了他们的AI战略。Magic V5不只是开创了适用于折叠屏的分屏AI交互逻辑,同时从它进一步强化的AI能力上也可以看出,荣耀的AI战略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第三方APP的接入和能力加持。
说白了,能造出更完善的大折叠旗舰,本身就不只是设计水平的展现,更是从侧面进一步印证了荣耀如今的“行业地位”,以及他们正在逐步增强的供应链把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