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中端机拍照变好了,那么可以胜过老旗舰吗

【【【前言:中端机拍照越来越好了,但到底有多好呢】】】

今年早些时候我们三易生活曾在相关内容中指出,随着市场竞争的愈发激烈,一些手机厂商也逐渐开始将过去仅用于旗舰机型的部分高端影像配置,“下放”到定位并不那么高的产品上。再加上技术进步本身,也带来了诸如主控AI算力、ISP吞吐量的大幅提升,使得基本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越来越多厂商都开始在中端产品上宣传“拍照相比前代大幅进步”。

180216427929image061.jpg

手机厂商的这些宣传有没有错?从我们的实测结果来说,这些新款中端机型在拍照解析力、微距效果、夜拍感光能力等许多方面,相比过去两三年里“前辈”们来说,的确普遍是有着显著进步的。如果站在用户的角度上来说,这当然是一件显著的体验提升。


然而众所周知的是,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端机”在影像方面的设计、用料其实是大幅落后于同期旗舰产品的。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2019年到2021年差不多两三年时间里,当旗舰机型的影像能力不断快速进步时,当时中端产品基本在这一方面几乎是“原地踏步”,并且与顶级机型的差距也越拉越大。

160834234562image013.jpg

那么这样一来,一个问题自然就产生了,如今手机厂商决定提升中端机型的影像体验时,他们到底给这些产品带来多少诚意,如今这些公认“拍照明显变强了”的中端机,又是否真能达到数年前老旗舰的水准呢?


出于对这个问题的好奇,我们三易生活也进行了一次评测。如果大家也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话,不妨接着看下去吧。

【【【测试设计:三台中端机VS三款非影像旗舰】】】

老实说,即使不做测试,我们也可以很明确地告诉大家,在整体的影像能力上,哪怕是当下最新、最以“影像”作为宣传卖点的中端机型,也大概率是会被三年前的顶级影像旗舰“压着打”的。


其实这并不奇怪,毕竟纵观整个业界不难发现,很多好几年前就已出现在旗舰机型上的影像配置,其实至今都没有“下放”到中端产品上,比如潜望式长焦以及广角+超广角的双超大底主摄。因此,我们并不打算用那些曾经的顶级影像旗舰,去“欺负”如今的这些新款中端机型。

20220615_190736.JPG

相比之下,我们更想探究的是,如果现在的中端机型使用了比老旗舰性能更好的ISP、SoC,或是用上了新的影像算法,或是单纯在主摄CMOS上用了更好更新的方案,那么有没有可能在部分常用的场景下,实现对数年前旗舰机型平均影像水准的超越呢?


出于这样的考量,我们此次选择了6款机型参与此次评测。

QQ图片20220615192230.JPG

为什么要选择这六款机型?首先,根据前面所讲到的前提,我们此次选择了三个品牌体系(欧加、小米、vivo)的六款机型,进行两两之间的对比。也就是说,此次比对着重的是“各品牌的新款中端机型能否胜过其数年前的老旗舰”,并不涉及品牌之间的横向比较。


其次,因为已明确了所选机型的范围,所以我们从中挑选了三款2019年发布、且均在当时就不以“顶级影像”作为卖点的机型,作为“老旗舰”的代表。

20220615_190827.JPG

最后,由于“老旗舰”的对比对象是新款、且明确强化了影像能力的中端机,所以我们选择了主摄规格尽可能地接近这些老机型的型号。也正是基于这个理由,我们在这一步不得不排除一些呼声可能更高的产品(比如主摄CMOS规格并不高的Redmi K50、Redmi Note11T Pro+,以及已经不能算中端的OPPO Reno8 Pro+和Redmi K50 Pro),最终选出的就是以上这六款机型。

【【【参数分析:老旗舰虽老,但硬件用料仍有优势】】】

从我们列出的具体参数对比表中,想必大家就已经能够发现不少问题了。


一方面,我们不否认这两三年的时间差,的确令一部分中端机型在基础性能、甚至是影像处理能力上,胜过了曾经的老旗舰。比如此次对比中的两款天玑8100机型,它们的ISP吞吐量就比骁龙865/骁龙870平台更高。这就意味着,理论上如今的部分中端机型,的确可以“撑起”比老旗舰更复杂的影像算法,也能够在特殊场景(比如暗光、逆光)下进行更多帧的连拍合成。

20220615_190802.JPG

但另一方面也很容易看到,即便是与两三年前的“非影像旗舰”相比,如今的中端机在主摄的具体CMOS规格、像素尺寸、对焦方式等方面,甚至都有所不及。更不要说在副摄上了,最新的中端机即便是与三年前的“次旗舰”相比,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当然,也不是说如今的中端机就完全没有在实际的成像能力存在上“翻盘”的可能性。毕竟就算硬件依然有着一定的客观差距,但万一软件、算法上的进步能够弥补呢?所以最终的结果,我们还是要用实测样片来说话。

【【【一加机型样张对比:老旗舰素质高、新中端算法好】】】

首先,我们来看欧加系的这一组机型,也就是一加8 Pro VS 一加ACE竞速版的样张对比。

X01.jpg

一加8 Pro 广角(强光)

X18.jpg

一加ACE竞速版 广角(强光)

X02.jpg

一加8 Pro 广角(强光)

X19.jpg

一加ACE竞速版 超广角(强光)


在广角主摄+超广角副摄的强光下白平衡考察中,配置明显更好的老旗舰一加8 Pro居然一开始就翻了车。在“直面”大太阳的情况下,它的整体白平衡逻辑明显出了问题,最终观感明显不如一加ACE竞速版。

X03.jpg

一加8 Pro 广角

X04.jpg

一加8 Pro 超广角

X20.jpg

一加ACE竞速版 广角

X21.jpg

一加ACE竞速版 超广角


可能有的朋友会说了,“直面强光”的拍摄场景毕竟不太常见,那么如果换成更常规的日间主副摄切换呢?然而在这一对比中,一加8 Pro还是输给了“后辈”一加ACE竞速版。可以看到,老旗舰的广角和超广角间出现了严重的白平衡不统一现象,看似CMOS规格低得多的新款中端机型,反而却没有这个问题。

X06.jpg

一加8 Pro 5倍变焦

X23.jpg

一加ACE竞速版 5倍变焦


当然,老旗舰的硬件优势毕竟还存在。所以到了5倍望远的测试环节中,一加8 Pro因为有独立的3X长焦,在解析力上就显著胜过了只能靠主摄+算法的一加ACE竞速版。

X08.jpg

一加8 Pro 超微距

X25.jpg

一加ACE竞速版 超微距


同理,在超微距长焦中,一加8 Pro因为可以靠4800万像素的超广角副摄充当微距相机,其不仅对焦距离更近、而且超微距解析力也明显胜出。

X10.jpg

一加8 Pro 5000万像素模式

XX1.jpg

100%放大

X27.jpg

一加ACE竞速版 6400万像素模式

XX2.jpg

100%放大


在“全像素全开”的测试中,老旗舰一加8 Pro因为有着更大的CMOS面积、更大的单像素尺寸,优势就非常明显了。

X15.jpg

一加8 Pro 夜景灯光

X32.jpg

一加ACE竞速版 夜景灯光

X16.jpg

一加8 Pro 极暗光夜景

X33.jpg

一加ACE竞速版 极暗光夜景

X17.jpg

一加8 Pro 城市夜景

X34.jpg

一加ACE竞速版 城市夜景


最后在夜间的多个测试环节里,更是能够明显看出欧加系这两款机器之间的胜负关系。当光线非常暗,更考验纯粹的、硬件上的进光量时,老旗舰一加8 Pro有着明显的优势。但如果来到不那么暗的复杂光线环境时,就能明显发现一加ACE竞速版更新的算法使得其更好地避免了光源周围的过曝,此时的样片观感反而能够胜过老旗舰。

【【【小米机型样张对比:“9合1”大部分情况下胜过“4合1”】】】

与一加的两款机型相比,小米这两款机型(小米10S和Redmi Note11 Pro+)间的相机硬件差距,其实就不是很大了。虽然从表面上看,小米10S的主摄尺寸要稍微大一点,但从硬件结构上来说,Redmi Note11 Pro+的HM2主摄CMOS支持“9像素合1”,这也使得其在大部分场景下的等效像素尺寸高达2.1μm,其实要明显胜过老旗舰HMX传感器“4像素合1”之后的1.6μm。

Y01.jpg

小米10S 广角(强光)

Y02.jpg

小米10S 超广角(强光)

Y18.jpg

Redmi Note11 Pro+ 广角(强光)

Y19.jpg

Redmi Note11 Pro+ 超广角(强光)


很显然,两款机型在像素结构上的这种差异,在实际体验上是确实能感受到的。从样张中可以看到,在强烈的光照下,等效像素更大的Redmi Note11 Pro+在楼房部分有着更好的观感。但与此同时,似乎是为了避免“大像素”带来的过曝问题,Redmi Note11 Pro+拍出的天空颜色显得有点黯淡,不如小米10S样张中的色彩自然。

Y03.jpg

小米10S 广角

Y05.jpg

小米10S 两倍变焦

Y20.jpg

Redmi Note11 Pro+ 广角

Y22.jpg

Redmi Note11 Pro+ 两倍变焦


到了光线条件不那么极端的环境下,两款机型的色彩、亮度表现差距就很小了,“新中端”此时确实是追平了“老旗舰”。

Y09.jpg

小米10S 近距离虚化

Y26.jpg

Redmi Note11 Pro+ 近距离虚化


更有意思的是,在这组虚化样张里,“底”更小的Redmi Note11 Pro+一方面在虚化效果上,并不输给老旗舰小米10S,另一方面其反而更好地表现出了画面中心暗处的细节。看似性能与相机规格都不占优势的新款中端机型,居然真的实现了对老旗舰的“反杀”。

Y11.jpg

小米10S 逆光HDR

Y28.jpg

Redmi Note11 Pro+ 逆光HDR


当然,“9像素合1”也不是没有缺点。其虽然能显著增强感光能力,但在一些复杂的逆光场景中会更容易导致过曝出现。比如上面这组对比样张中,Redmi Note11 Pro+拍出的楼梯部分虽然更为明亮清晰,但远处的树木就过曝了。

Y15.jpg

小米10S 夜景灯光

Y32.jpg

Redmi Note11 Pro+ 夜景灯光

Y16.jpg

小米10S 极暗光夜景

Y33.jpg

Redmi Note11 Pro+ 极暗光夜景


不过到了夜拍环节,小米10S的优势就完全显现出来了。由于其拥有Redmi Note11 Pro+不具备的光学防抖机构,使得小米10S可以用长得多的快门时间,来弥补像素尺寸上的劣势。结果就是“老旗舰”在超暗光环节中大幅胜过了新款中端机,同时也证明了其作为“旗舰机”,在更多拍照场景下的适应性优势。

【【【vivo机型样张对比:大底VS大底,这次中端机真赢了】】】

在此次的三组对比机型中,vivo S15 Pro与iQOO 5之间的差距可以说是最小的。一方面,两者的主摄都采用了目前能称得上中高端的大底、全像素对焦5000万像素方案,但iQOO 5的CMOS尺寸要略大一点;另一方面,vivo S15 Pro相比“老旗舰”又有着更高的ISP性能,而且还拥有iQOO 5所不具备的光学防抖功能。


那么,“更大一点的CMOS尺寸” VS “更强的算力+防抖”,究竟那边会取胜呢?从实拍样张来看,似乎还是“算力+防抖”的表现更好一些。

Z01.jpg

iQOO 5 广角(强光)

Z18.jpg

vivo S15 Pro 广角(强光)


比如在强逆光的环境下,拥有防抖与算法优势的S15 Pro,画面就更为明亮。

Z07.jpg

iQOO 5 近距离对焦

Z24.jpg

vivo S15 pro 近距离对焦


在近距离对焦的场景下,S15 Pro也胜过了理论上CMOS级别更高的老旗舰,在色彩与对焦效果上都有着显著的优势。

Z09.jpg

iQOO 5 虚化样张

Z26.jpg

vivo S15 Pro 虚化样张

Z10.jpg

iQOO 5 5000万像素模式

zz1.jpg

100%放大

Z27.jpg

vivo S15 Pro 5000万像素模式

zz2.jpg

100%放大


同理,依靠光学防抖带来的更长曝光时间,S15 Pro无论是在画面中心暗处的细节、还是“全像素全开”时的解析力上,都明显胜过了三年前的老旗舰。

Z06.jpg

iQOO 5 5倍变焦

Z23.jpg

vivo S15 Pro 5倍变焦

Z02.jpg

iQOO 5 超广角(强光)

Z19.jpg

vivo S15 Pro 超广角(强光)

Z13.jpg

iQOO 5 超广角(夜景)

Z30.jpg

vivo S15 Pro 超广角(夜景)


不过更有意思的差异,则发生在这两台机型的副摄表现上。可以看到,因为有一枚2X长焦副摄,所以在大倍率望远方面iQOO 5能够轻易胜过没有长焦副摄的vivo S15 Pro。但在两者硬件差距很小的超广角端,白天强光下是像素更高一点的iQOO 5获胜,而到了夜间环境中,很明显vivo S15 Pro的算法优势就占据了上风。

【【【总结:中端机主摄已能挑战老旗舰,但副摄劣势仍无法忽视】】】

最终,在看完了这三组机型的全部样张对比结果后,相信大家对于“如今中端机能不能真的在拍照上挑战老旗舰”这个问题,已经有自己的答案了。

20220615_190842.JPG

在我们三易生活看来,得益于CMOS基础技术、SoC算力与影像算法的进步,2021年底到2022年上半年的这些中端机型,确实在主摄的影像能力上迎来了显著的进化。在部分场景下,如今中端机的主摄已经可以有比两三年前的老旗舰更好的表现了。


但是也要看到,“新中端”的这些优势项目一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这也意味着它们的优势往往只能体现在那些仅考察主摄素质,或是对算法重度依赖的场景。换句话说,也就是现在的中端机在影像上的进步还不够“彻底”,特别是副摄硬件配置上的短板,依然普遍十分显著。

20220615_190802.JPG

另一方面,既然我们意识到中端机的很多影像优势明显是来自于算法,那么这就引出了一个新的问题,那些ISP、AI性能也并不差的老旗舰,为什么就不能适配如今新的算法?是硬件上确实无法兼容,还是厂商偷懒没有适配呢。如果“老旗舰”也用上了最新影像算法,是不是也能有显著的画质进步,甚至能够继续维持对新款中端机型影像体验的“碾压”呢?


这个问题其实也很值得去探讨,但那就需要另一篇评测了。

踩(0)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