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步成熟的AI PC生态,今年618赶上了好时机

还有两周多的时间,就将迎来2025年度的“618”。对于许多厂商而言,他们都会选择在这个时间点推出新品,既让消费者得到更新、更实惠的产品体验,也让自己收获一轮市场成绩。


不过对于今年的PC市场来说,有理由为“618”感到兴奋的不只有传统的终端厂商。可能很多朋友没有意识到的是,差不多就是在去年的这个时间点上,微软方面首次公布了他们的“Windows AI+PC”概念,在过去的一年里,伴随着CPU、GPU相关技术的关键性进步,基于Windows 11操作系统的AI PC体验迅速得到了改善。

03.jpg

是的,就在今年618前夕,我们三易生活来到位于北京的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与来自微软、英特尔、英伟达,以及许多PC和软件厂商的朋友们一起,见证了Windows AI+PC在过去一年里的进步,并探讨了AI PC的未来发展方向。


AI PC的软硬件,在过去的一年里脱胎换骨


过去的这一年里,可能是整个PC行业无论硬件、还是软件层面都进步极大的一段时间。


其中在硬件上,PC行业在2024年正式迎来了带有NPU的处理器,以及“神经元渲染”GPU的普及。就在英特尔方面发布LunarLake处理器后,x86架构的轻薄本首次具备了能与ARM生态抗衡的能效、续航和端侧AI计算能力。

42.jpg

在英特尔ArrowLake架构和英伟达Blackwell架构上市之后,游戏玩家和内容创作者也终于在标压台式机和移动平台用上了本地NPU,并迎来了神经元渲染游戏的时代。

33.jpg

而在软件层面,微软的Windows 11操作系统对于AI硬件的“潜力挖掘”,在过去的一年里更是进步神速。最初它只是能够调用少量的NPU和CPU算力,用于摄像头和麦克风自动优化。但在今年的最新版本Windows AI+PC上,就已经可以看到完全基于本地NPU算力和加密技术的Windows回顾(预览版)功能,能自动抓取和翻译音频,无需联网就能运行的智能字幕,以及基于本地AI算力的图片超分辨率处理等特性。

35.jpg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Windows回顾功能。它本质上是通过系统“记住”用户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浏览过的图片、文档、网页,并使用本地加密存储和本地NPU算力,来对这些内容进行归类分析。在整个记忆和分析过程中,所有数据都不需要任何的联网计算,也不会被任何第三方应用所“窥探”。


对于用户来说,就只需要以自然语言对系统提问,就可以轻松地找到那些已然模糊的记忆,比如“最近拍的风景照片”、或是“看过的处理器相关文章”等等。


广泛的AI生态,让AI PC更加落到实处


当然,站在用户的角度来说,他们对于AI PC的期待绝不仅限于“一颗有NPU的处理器”或是“自带AI的操作系统”。因为很多时候消费者会理所当然地思考,“AI PC对于我的日常使用,还能有哪些实际帮助呢?”

18.jpg

幸好,不论微软、还是英特尔,他们在过去的这一年里,都在AI生态建设上取得了大量的成果。比如微软与Adobe、Davinci Resolve Studio、CapCut等头部软件开发商合作,成功地让一系列专业生产力软件在Windows 11上适配了NPU算力。

22.jpg

而对于英特尔来说,他们的AI软件生态建设开始得还要更早一些。从2023年启动“AI PC加速计划”至今,英特尔已经拥有超过250家ISV合作伙伴,实现了超过900个AI模型对酷睿Ultra系列处理器的兼容,并推动超过470个AI功能的实际落地。

12.jpg

在今天的活动现场,我们就看到了大量不同品牌笔记本电脑运行的端侧AI大模型程序,它们有的可以实现知识问答、有的可以识别屏幕内容,还有的能够辅助绘图或是专业渲染工作。当然,也有一些AI程序可以辅助玩家、陪他们打游戏,还有一些AI程序则是默默地运行,用于让电脑更流畅、更省电、更安全。


PC市场迎来更新潮,所有人都值得感到兴奋


值得一提的是,整个PC市场上一次出现“购机潮”,还要追溯到2020年居家办公和远程教育的兴起。随着四五年的时间过去,这些电脑如今普遍都已经到了不得不更新的时刻。

10.jpg

从某种程度来说,今年确实是比前几年更适合“换机”的时候。一方面,随着NPU在英特尔CPU,在微软Windows 11操作系统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适配,如今消费者无需再等待,马上就能用到成熟、丰富的AI软件,并体验到Windows AI+PC生态在生产力、日常使用中带来的各种便利。

21.jpg

另外一方面来说,最近也正好恰逢618大促以及“国补”的加持,所以不管是微软、英特尔、英伟达,还是今天参与此次活动的多达8家PC终端厂商,他们也确实在各个方面都有兴奋的理由。


当然,不管怎么说,更强大的硬件、更完善的AI生态,再加上更大幅度的促销活动,所有的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最终受益的到底还是消费者。

踩(0)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