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5日凌晨,高通方面在2023骁龙峰会上正式发布了旗下首款基于自研CPU架构“Oryon”的PC平台方案,骁龙X Elite。
对于这款全新的PC平台,我们三易生活此前已经带来了较为详细的技术解析内容。不过当时的数据来源主要是高通方面在骁龙峰会上公布的信息,这一方面导致我们在功耗、设备形态等方面不得不进行了一些猜测。从另一方面来说,彼时官方公布的数据基本仅仅只有与潜在竞争对手之间的对比关系,并未涉及到具体的跑分成绩。
但就在公布了相关信息后,我们在此次活动期间有机会对高通骁龙X Elite两种不同设计、不同定位的参考设计,进行了理论性能测试。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许多值得一说、并且非常有趣的信息点。
两款参考设计的配置,信息量其实都不小
在此前的架构解析内容中我们曾经猜测,由于此前骁龙8cx系列计算平台普遍受制于过低的TDP设置,因此骁龙X Elite可能会突破这个限制,带来高TDP、注重性能释放的设计。
不得不说,我们的确猜中了一部分。因为在目前骁龙X Elite的两款参考设计中,确实出现了TDP较高、明显重视持续性能释放的方案。
具体来说,此次我们测试的两款骁龙X Elite参考设计均为笔记本电脑形态。其中一款采用15.6英寸规格,配备4K分辨率屏幕和87Wh大容量电池,厚度为16.8mm,明显偏“大尺寸创作本”类型。而且其整机TDP最高可达80W,显然配备有主动式散热设计。
与此同时,骁龙X Elite的另一款参考设计则采用了14.5英寸的2.8K OLED屏,内置58Wh电池,并且整机TDP被限制在仅23W。很显然这是一款轻薄本定位的产品,而且有可能延续了无风扇的被动散热方案。
很显然,这说明骁龙X Elite确实不再拘泥于“无风扇超轻薄本”的产品形态,也像隔壁的苹果MacBook Pro一样,有了配备主动散热、默认高TDP设定的“大尺寸性能本”方案。
不过话又说回来,纵观目前的笔记本电脑CPU市场,我们还从没见到过可以用一个平台同时兼顾“标压大尺寸”和“低压超轻薄”这两种产品形态的芯片。即便是苹果,实际上也在M系列里通过不同的CPU、GPU配置(比如M2、M2 Pro、M2 Max),区分出了不同的功耗和性能定位。所以骁龙X Elite这次用单一设计去实现两种功耗和尺寸的产品形态,效果究竟如何将是很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多个软件的实际测试,表明性能与兼容性均暴涨
接下来,让我们进入实际跑分环节。
首先,是CineBench 2024的渲染性能测试。在80W的“高性能”参考设计上,骁龙X Elite跑出了单核133分、多核1230分的成绩。
不得不说,这其实是个非常吓人的成绩。作为参考,酷睿i7-13800H和锐龙9-7940HS在这个项目中的多核成绩,基本都没有超过1000分。更不要说骁龙X Elite的单核最高主频“仅”4.2GHz,但其单核成绩已经超过了那些5GHz级别的本世代x86架构旗舰级竞争对手。
这还没完,如果换成仅有23W的参考设计呢?可以看到,它在同样的测试里跑出了997分的多核成绩。也就是说,骁龙X Elite在大幅“降压省电”、功耗降低了不止60%的情况下,性能却只损失了不到25%。而且此时它的实测多核渲染速度,依然高于竞争对手的标压x86移动版CPU。
80W参考设计 PCMARK10总分13498
23W参考设计 PCMARK10总分 12892
接下来是PCMARK10,这是一款偏向日常办公场景、轻量级的综合测试。虽说如此,但两款不同功率设定、差异甚大的参考设计,在这个项目中的实测成绩差距还是不得不说令人惊奇。
顺带一提,UL现在也有一个专门用于测试电脑AI性能的软件,叫做Procyon,但目前各旗舰x86 CPU在这项测试中,普遍都只有一两百分的成绩。相比之下,无论23W、还是80W的骁龙X Elite,都能跑出x86架构竞争对手近10倍的成绩。这不仅证明了高通自家NPU相比其他竞争对手的巨大优势,更为重要的是,它确实也再一次让人见识到了新平台惊人的能效优势。
80W参考设计 GeekBench 6.20
23W参考设计 GeekBench 6.20
这还没完,在GeekBench 6.20测试中同样可以看到,23W整机TDP和80W整机TDP参考设计的实测性能差距,只有10%都不到。
更有意思的是,高通方面此次还准备了安装Linux操作系统的测试机。它的GeekBench得分为单核3231、多核17415,也就是说比Windows系统下的成绩还要再高出13.3%左右。
这说明了什么呢?简单来说,它其实更像是为了展示如今Windows on ARM64生态的执行效率,而特意设计的环节,毕竟大家都公认Linux系统对ARM架构处理器有明显更好的兼容性。而高通如今显然很需要让消费者意识到,大家熟悉的Windows系统,在最新的、基于ARM指令集的自研PC处理器上,也没有落后太多执行效率了。
大家如果眼尖的话,在刚刚的GeekBench测试中可能就已经注意到了一个细节,那就是它将骁龙X Elite的GPU识别为了“Adreno 8cx Gen4”。这似乎表明,骁龙X Elite与此前的8cx系列并非平行的新产品线,而是新旧迭代关系。
但是在现场测出的成绩对比来看,骁龙X Elite的GPU迭代性能增量显然很不简单。一方面,即便是23W的骁龙X Elite参考设计,在3DMARK中的实测帧率也已经超过了以核显性能强大而闻名的锐龙9-7940HS。
另一方面,正如我们在前面已经讲到的那样,与80W的高功耗配置相比,23W的骁龙X Elite参考设计仅仅只下降了20%左右的帧率。这似乎也再一次表明,骁龙X Elite只需要极低的功耗水准,就可以达到能效比的“甜品点”。
总结:守得云开见月明,“骁龙本”未来可期
很显然,无论是与前几代的骁龙8cx平台,还是目前的主流x86移动平台相比,骁龙X Elite都拥有着足够高的性能、能效比,以及针对未来AI用例的巨大潜力。
当然,虽然可以说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高通自研Oryon CPU架构的巨大成功,也得益于新平台终于在功耗设定上“摆脱束缚”。
但如果仔细想想高通过去与微软所经历的合作历程,想想从骁龙600+Windows RT,到骁龙800、骁龙810搭配Windows 10 Mobile,再到从骁龙820开始的Windows on ARM生态和探索。就不难意识到,无论从硬件设计、还是驱动和软件生态的建设上,如今骁龙X Elite所表现出的巨大进步,都绝不是一两代产品的积累所能成就的。
有意思的是,在此前高通方面已经公布的合作伙伴数量来看,骁龙X Elite这一次很可能会有远超前几代的实际量产搭载机型,这或许将会是它真正步入正轨的重要标志。但不管怎么说,在如今这个ARM架构PC,以及“AI+PC”的理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的时刻,骁龙X Elite以及搭载它的“骁龙本”,很可能正处在一个最好的时间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