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Vision Pro带来Optic ID,但虹膜识别并不新鲜

继Vision Pro率先在美国市场开售后,苹果方面也进一步解释了应用在这款头显上的Optic ID功能。据悉,Optic ID可实现快速解锁、授权Apple Pay支付、登录第三方应用、访问敏感个人信息等功能,由于其可以识别虹膜的独特性,因此支持Face ID和Touch ID的应用也会自动支持Optic ID。

Optic ID并不新鲜,指纹识别和面容识别或仍为主流

那么什么是Optic ID呢?事实上,其正是虹膜识别技术在Vision Pro上的应用,原理则是通过发射非可见光(近红外光)的LED来捕捉虹膜图像,并将虹膜数据被用做与存储在安全区的生物识别数据进行比对,以确保只有注册用户才能获准使用设备。并且在每次成功认证后,还会更新所存储的虹膜数据模板。按照苹果方面的说法,陌生人使用Optic ID解锁Vision Pro的可能性不到百万分之一,与Face ID类似。


为了确保特殊用户群体的使用,Vision Pro不仅支持用户完全关闭Optic ID,而且还支持使用单眼来完成Optic ID的识别。同时苹果方面还强调,发射非可见光的LED对于人眼没有伤害。而在安全性上,Optic ID允许最多五次匹配尝试,并支持在多次比对不成功、密码输入后,擦除设备中的所有信息。

Optic ID并不新鲜,指纹识别和面容识别或仍为主流

Vision Pro的产品形态就决定了只有Optic ID才能做到真正的无感体验


Optic ID的落地,也标志着苹果已经构建起了一套包括Touch ID、Face ID在内的生物识别体系。而其被应用到Vision Pro的原因,则是由其MR头显的产品特性决定,毕竟在此类产品上,Touch ID和Face ID多少都会带来操作上的障碍,并对苹果一向推崇的无感体验造成影响。


事实上,类似Optic ID这样的虹膜识别技术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早在2015年,富士通和诺基亚就均在相关机型中提供了对虹膜识别功能。随后在2016年,三星也在Galaxy Note7上配备了虹膜识别技术,并在后续的Galaxy S8系列上继续提供对于这一技术的支持。由于虹膜识别确实对于提升安全性有所帮助,其实现原理也充满了“黑科技”的味道,因此对于用户也有着较大的吸引力,但在任何新技术落地的过程中,同样也会面临诸多挑战。

Optic ID并不新鲜,指纹识别和面容识别或仍为主流

虹膜识别的第一个挑战便是用户习惯,由于其原理是扫描并比对用户的虹膜,因此一旦用户有佩戴隐形眼镜、特别是美瞳,那么就会对识别率造成影响。虽然也可以借助算法对美瞳进行识别、并排除其影响,但由于美瞳这类产品的多样性,在无法确保一致性的情况下,用户使用虹膜识别的便捷性就会受到影响。而且这一技术在手机上应用时,用户还需要确保进行识别时,眼部与手机上相关传感器保持合适的距离和角度,这种类似“强行培养”使用习惯的非自然方式,接受程度自然就不会太高。


另外的挑战则来自使用环境和场景,虽然虹膜识别使用的是非可见光来进行图像捕捉,在全黑、微弱暗光、杂散光等环境下均有不错的表现,但其在光线强烈的环境中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进而导致识别率下降。而在相对较远距离以及动态场景下,虹膜识别的准确率相对也还不那么高。

Optic ID并不新鲜,指纹识别和面容识别或仍为主流

此外,虹膜识别体验的优化以及成本等方面,也是如今这一生物识别技术所需面对的挑战。在没有经过深入优化的情况下,虹膜识别功能就可能会出现反应迟钝、识别速度慢、准确率不高等问题。而在成本方面,由于相比3D人脸识别并没有太过明显的优势,因此虹膜识别就只能在价格上做出妥协才能受到更多用户的青睐


以如今智能手机产品几乎已经全面抛弃虹膜识别技术来看,尽管其在安全性上并无问题,但没能像指纹识别这样全面铺开的主要原因,或还是出在了体验或成本方面。

Optic ID并不新鲜,指纹识别和面容识别或仍为主流

事实上,现阶段对大多数用户来说,指纹和人脸识别早已成为大家熟知、并信赖的生物识别方式,也足以满足在安全方面的需求。用户只需轻触指纹识别区域或是面对手机,即可快速进行识别,无需再输入密码或进行其他操作。并且为了满足用户对于便捷性和更多使用场景的需求,两者同样也在不断进化。

Optic ID并不新鲜,指纹识别和面容识别或仍为主流

以苹果的3D人脸识别功能Face ID为例,为了降低相关元器件对屏幕视觉效果的影响,其早已在屏下方案上进行了大量的投入。此前就有爆料表明,苹果方面或已有一套从“药丸屏”过渡到“单孔”,最终实现全无孔屏下Face ID的规划。而在指纹识别技术方面,如今也已经完成了从实体指纹识别模块到屏下指纹识别技术的过渡。并且已有传言称,后续单点超声波屏下指纹识别或将会成为后续新机的标配。

Optic ID并不新鲜,指纹识别和面容识别或仍为主流

除了指纹和人脸这两种如今在智能手机上已经成为标配的生物识别技术外,在其他设备上也有诸多其他的生物识别技术在持续发展,例如掌纹识别、静脉识别等。这些技术也都是借助个体独特的生物特征来进行验证,其中有的注重更高的安全性、有的则更注重使用上的便捷性,以满足不同场景的需求。

Optic ID并不新鲜,指纹识别和面容识别或仍为主流

总的来说,目前生物识别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不同的技术也对应了不同的安全等级。但生物识别技术在不同产品上的应用,则需要在兼顾安全性的同时,实现尽量无感的便捷性。因此在目前这个阶段,指纹识别、人脸识别仍将是智能手机的主流配置,至于其他生物识别技术后续是否会取代两者,则还有待时间来印证。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踩(0)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