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欧盟方面针对包括苹果在内的大型科技企业展开了各种反垄断调查。其中,自去年起便指控苹果限制竞争对手访问iPhone的NFC功能,仅Apple Pay才能调用,导致“苹果公司赋予了自己支付特权,阻止了对手在移动支付领域展开竞争”。日前有消息称,为了应对这一调查,苹果方面已提出开放iPhone的NFC功能,旨在“摆脱监管机构的担忧”,而非被动应对反垄断指控。
NFC相关功能由于使用方式极为简单,因此如今在智能手机中也几乎成为了中高端产品的标配,并且大多也提供了诸如NFC支付或门禁卡、交通卡模拟功能。而欧盟方面针对苹果的这一指控尽管看似有些道理,但其实与苹果一向对于旗下产品更重视安全因素的考量不无关系。
作为一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NFC的全称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允许支持这一技术的设备在短距离内进行通信。这也意味着支持相关技术的设备并不只是支持移动支付,还能实现更多的功能,例如身份识别(电子证件、门禁)、数据传输等。如允许自由调用NFC相关功能,无疑是置用户的信息安全于不顾,显然也是任何厂商和用户无法接受的。
此外,仅以Apple Pay才能调用NFC来指责苹果在移动支付领域“垄断”,也颇有点“甩锅”的味道。毕竟移动支付的实现,NFC并非惟一途径,因此Apple Pay本质上只是移动支付众多实现方式中的一种。
尽管目前几乎所有手机厂商都推出了相应的“xx Pay”产品,并且NFC功能也实现了快速普及,但在用户端、特别是国内市场,大量用户对于这一功能的感知并不明显,仅有部分用户会高频地在一些相对受限的场景中使用,例如交通卡、门禁,以及车钥匙等。
而且这些应用还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到其他实现方式的冲击,例如在交通卡的应用上,如今“乘车码”这一功能显然就要比NFC交通卡门槛更低,毕竟大多数情况下NFC交通卡都会收取开通费用。
即便是在线下市场,大量POS机也早已支持通过NFC功能进行支付,但相较“扫码支付”的普适性,NFC显然就变得没那么便利了。其实早在2010年,中国银联就曾为推广NFC支付花费了大量的成本(例如免费发放支持NFC“闪付”功能的POS机),但就算是到了移动支付已经高度发达的如今,零售终端依旧尚未完全普及对NFC的支持,也导致了部分用户“想用却无法用” 的尴尬局面,久而久之,用户也自然就会转向更便捷的移动支付方式。
其实Apple Pay在国内市场上线之初,在诸如星巴克、哈根达斯等终端门店中就已支持通过iPhone来使用Apple Pay,但到目前为止还在继续使用的消费者可谓是寥寥无几。
此外,国内市场移动支付领域的多元化发展,无疑也是导致用户对NFC支付功能感知不太明显的重要因素。在移动支付兴起之初,由于并非所有设备都支持NFC,因此相关厂商有针对性地推出了“扫码支付”这一功能,通过手机的影像功能就可以实现支付。
与通过NFC来实现移动支付相比,这种“扫码支付”对于零售终端来说近乎是0成本,商家只需打印并张贴收款码即可,因此也可以摆脱对于额外硬件设备的投入。因此这种移动支付方式很快也成为了市场的主流,更进一步导致NFC在这一市场中份额的不断下降。
所以不难发现,欧盟方面针对苹果提出的这一反垄断指控,可能存在以偏概全的嫌疑,而其根源则或许是在于当地移动支付不太发达所致。但目前在国内市场,用户对基于NFC实现的移动支付功能感知不强,也是不争的事实。
因此目前已有手机厂商开始逐步调整NFC的应用方式,例如借助NFC来实现快速连接、传输或共享数据,就已经在部分机型上得以落地。但至于未来NFC究竟是否会在智能手机上继续充当鸡肋的角色,还是开发出更有实用性的功能, 则还有待时间来给出答案。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