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2无线充电标准即将落地,但如今有线才更实用

日前无线充电联盟(以下将简称WPC)方面透露,下一代无线充电标准Qi v2.0(下文将将成为Qi2)即将落地,其将提供磁性连接、更快的充电速度,以及更高的充电效率。据悉,首批通过Qi2认证的产品将会在圣诞购物季上市,主要适用于苹果iPhone 15系列机型,包括Belkin、Mophie、Anker和Aircharge等主流配件厂商此前也都预热了这类新品。

qi2-1.jpg

相对已沿用多年的Qi无线充电标准,Qi2最直观的进化就是其充电功率由5W涨至15W,未来还有将峰值功率升至50W的计划。同时Qi2还支持充电前异物监测,并新增55种数据包,以及加入对反向充电的支持。而且由于提升了产品设计的自由度,所以相关厂商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设计线圈(包括磁吸组件),因此外观可以不受公版设计的约束,甚至能扩展到为xR头显设备使用。


随着此前iOS 17.1正式版本的上线,就提供了对MPP(Magnetic Power Profile、磁功率充电15W充电功率的支持,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只要通过Qi2认证的设备,就能够为iPhone 15系列机型提供更快的充电速度,甚至无需通过MFi认证。

qi2-3.jpg

小米100W风帆立式风冷无线充电器


尽管Qi2在充电功率上有着不小的进步幅度,但国内厂商在这一方面无疑有着遥遥领先的表现,早间年就有手机厂商推出了峰值无线充电功率可达50W的产品,甚至还有高达100W无线充电功率的技术储备。但由于高功率无线充电大多基于私有协议,因此必须配合特定的充电器才能实现更快的充电速度。


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即将于2024年9月1日起执行的《无线充电(电力传输)设备无线电管理暂行规定》中,就规定了无线充电设备的额定传输功率不得超过80W。因此单纯从技术层面来看,Qi2落后的可以说是不止一星半点。

qi2-5.jpg

尽管无线充电表面上看似乎能为用户摆脱有线充电的束缚,带来更便捷的体验,但事实上其所面对的挑战依旧不少。仅以应用方式而言,现在无线充电实际上只是省去了充电线材插入设备接口的部分,手机仍需与无线充电底座保持接触,而且相对体积较小的线缆接口,无线充电底座的体积显然更大,而且也必须用线材与电源连接。所以从这方面来说,“无线充电”这个概念就显得有些言过其实,并且这也是部分用户在体验过无线充电后,认为其本质并未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一。



而在技术层面,无线充电如今所面临的挑战也不小,由于需要用到线圈和整流滤波电路等方案,因此在充电效率上暂时还很难避免相对不高的问题。目前无线充电的转换效率大多在65%至75%之间,与有线快充最高可达95%相比差距极大。再加上转换过程中被浪费的电能会被转换为热能,由此也带来了散热方面的问题,导致高功率无线快充适配器必须配备高效的主动式散热系统,进一步引发工作噪音等缺陷。

qi2-6.jpg

所以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现阶段更具实用价值的显然还是有线快充这种方式,与无线充电方式相比除了充电功率更大之外,充电时间也明显更短。且不说现在安卓阵营各厂商通常都有自己的私有快充协议,能够提供100W、甚至最高已达240W的峰值充电功率,此外诸如USB PD(USB Power Delivery)、QC(Quick Charge)这样的公有快充协议,效率也要比无线快充更高。


例如在USB PD 3.1规范中,其所支持的电压最高可达48V,峰值功率已经达到了240W。而针对私有快充协议众多的现状,国内市场还有UFCS融合快充这样的标准,也就意味着即便用户使用的是非原装充电头、线材,也能确保一定的快充体验。

qi2-4.jpg

尽管现阶段有线快充的技术储备已经达到240W以上,但事实上主流机型用上这一配置的机型相对并不多,百瓦级有线快充才是主流,这实际上也是厂商综合用户需求、体验,以及成本等多方因素的结果。仅从成本方面来看,百瓦级快充适配器目前的售价大多在200元左右,但峰值功率提升到200W这一等级后,价格必然会出现较大的上涨,但如果这部分成本投入到手机本体,已经能够将诸如存储组合、屏幕等配置提升一档。

qi2-8.jpg

从用户体验方面出发,百瓦级快充的表现也已经能够满足大部分用户的需求。以目前的主流机型来说,用户此前等待充电的时间大多在半小时、甚至更多,而百瓦级快充则可以将这个时间减半、缩短至仅十余分钟。但即便是目前配备200W以上有线快充的机型,实际充满电池的时间通常也在十分钟左右,并没能达到直接X2的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对于用户而言,有线快充节省的不仅仅是充电等候时间,成本方面同样也颇为可观。毕竟现阶段无线充电组件几乎都是选配,需要再购机之外额外购买。相比之下,有线充电组件大部分厂商都是“随机配件”,所以对于没有额外需求的朋友来说,显然是有线快充“更香”。

qi2-7.jpg

尽管无线充电对于用户来说会有着一定的便利性,但目前依旧还面临着来自效率、散热,以及应用场景等方面的挑战,所以更有实用价值的选择实际上还是有线快充。大家在选择时需要综合自身需求、预算,以及产品特性等方面,避免盲目求高、求快,以避免出现投入与体验不成正比的局面。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踩(0)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