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Fi手机面临“缺芯”?其实只是技术进步的必然

近日我们三易生活在vivo X100系列的发布会后,与vivo产品副总裁黄韬和vivo X系列产品总经理韩伯啸进行了一次关于新品更为深入的沟通。后续在相关内容中,我们提到了许多在此次发布会上并未讲到的产品细节,也对X100的设计思路进行了更深入的解析。

vivo 产品副总裁 黄韬.jpg

但正是在这次沟通中,有一个看似和发布会本身关系不太大的问题,却引起了我们的格外关注。事实上,vivo X系列的“起步”,靠的曾经是出众的HiFi音频设计,但是最近这几代的vivo X系列机型虽然依然保留了独立的Hi-Fi DAC,但在方案设计上已经难以再让人感到激动,因此vivo方面是否有依然在手机音质方面持续努力也受到了关注。

06.jpg

面对这个略显尖锐、但很明显出自“忠实用户”的疑问,vivo通信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经理韩伯啸并未回避。他表示,自己也经常“觉得难受”,并且经常打电话去追问(Hi-Fi)芯片。

12.JPG

据韩伯啸所述,vivo找了很多合作伙伴帮忙、也收了很多货,但是“这个方向确实有逐渐变小众的情况”,小型化的音频强化方案,很多(上游)厂商都已经不做了。所以vivo现在也只能在维持现有Hi-Fi DAC设计的基础上,更多地去开辟无线音频技术的新领域。


上游厂商不缺HiFi新芯,但他们确实没怎么考虑手机


老实说,虽然我们三易生活此前没少吐槽过有线音频、特别是高品质的有线音频设计,如今智能手机上“式微”的情况。但这很可能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有厂商方面的相关人士公开坦诚了相关现状,并且明确将问题的根源指向了上游芯片的短缺。


Hi-Fi音频芯片到底缺不缺?如果大家平时有关注音频产品领域就不难发现,其实上游音频厂商,最近这两年并没有少出新款的音频DAC方案。

04.jpeg

比如老牌大厂ESS,就先后推出了中高端定位的9068AS、9069,以及前段时间刚铺货的新旗舰9039PRO和9039Q2M。

10.jpeg

旭化成在经历了工厂爆炸事故、AK4499停产后,也于今年正式推出全新的AK4499EX方案。虽然它的单芯片通道数减半,但只要采用双路配置,再加上与之搭配的独立数字处理芯片AK4191EQ,就能收获比前代旗舰更极致的音频信噪比,客观上可以带来更好的音质。

03.jpg

除此之外,此前在音频领域不算出名的厂商ROHM(罗姆),也趁着前两年旭化成缺货的档口努力了一把,推出了参数比肩顶级旗舰的DAC芯片BD34301EKV。现在它也得到了不少高端Hi-Fi设备的采用,可以说在客观上让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


除此之外,诸如CS43198、CS43131M这些经典产品,即便是放到现在,其130dB以上的信噪比也绝对堪称顶级。实际上它们在市面上也毫不落伍,依然有大量新品采用。

07.jpg

某新款DAC芯片的官网,在演示用途时直接出示了一台SACD唱机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感觉有点迷糊?别急,其实事情的本质并不复杂。因为在前面所列举的这些Hi-Fi芯片中,除了ESS9039Q2M这一款新品,以及已经在市场上混迹多年的CS43131M之外,几乎就没有几个能真正用到手机里去的。


原因很简单,因为绝大多数的新款Hi-Fi芯片,在设计时针对的就是高功耗的播放器设备,或者是多声道的家庭影院场景。尽管它们确实音频参数很高,但功耗、发热也非常“暴力”,再加上原生八声道的架构,真塞进手机里不仅会成为严重的热源,功能上也会是纯纯的浪费。


HiFi手机的式微,只是行业再次细分的必然


追溯历史其实不难发现,“随身听”以及mp3设备的大规模兴起,基本上是千禧年前后的事情。此时,以CD、SACD、DVD-Audio为代表的高音质、超高音质家用Hi-Fi设备,早已发展了很多年。

05.jpg

也就是说“随身听”这种概念,本质上其实就是一种以牺牲音质为代价,向原本买不起高价Hi-Fi设备的消费者,推广“听歌”这种消费需求的市场营销行为。

08.jpg

而随着部分消费者被“随身听”筛选出来,他们很自然地就会产生对更高音质的追求,再加上后来移动网络的发展,所以当手机的听歌需求日渐普及时,部分厂商推出的“Hi-Fi手机”的概念,就会被大众用户所普遍接受。毕竟Hi-Fi手机的音质、听感,客观上是可以直接“秒杀”普通手机的,所以稍有追求的消费者很容易就会认同这种新的产品形态。

11.jpg

但问题就在于,音频设备天生对功耗、散热有着不低的需求,大家可以很简单地认为,音质越高的电路,功耗基本上一定是越高的。可是手机不能塞进太高功耗的Hi-Fi芯片,所以这就导致Hi-Fi手机尽管从技术上来说是个创新,但是它的“上限”非常低,所以几乎很快就遇到了技术瓶颈。

01.jpg

然后,市场就再一次发生了分化。一部分厂商将Hi-Fi芯片从手机里拿出来,做成了外置的“小尾巴(小型解码放大设备)”,解决了音频电路的体积、干扰和散热问题;另一部分厂商干脆放弃了“手机”的功能,转而去做大体积、塞进更多电池和滤波电容的“Hi-Fi砖头(即大体积随身播放器)”。

09.jpg

这两种设备一种只要几百元,另一种价格可能动辄上万,但它们的共通点就在于都突破了“Hi-Fi手机”固有的技术瓶颈,能够轻易地做出比手机内置Hi-Fi芯片好得多的音质,完全可以满足有更高需求的消费者。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方面对于手机厂商来说,耗费更高的成本、在极其有限的机身里继续探寻更高效的Hi-Fi设计,就变得毫无价值了。因为“小尾巴”、“大砖头”厂商可以用简单得多的电路,轻易实现超越你的音质效果。


另一方面,这自然也就会“反馈”到上游芯片厂商,促使他们不再推出专为低功耗优化的新款Hi-Fi DAC,而是重新专注于高功耗、高音质、高成本的传统产品线。以结果来说,Hi-Fi手机“缺芯”、同时用户也不再关注这条产品线,实际上并非什么遗憾,反而是技术、需求双双进步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踩(0)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