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榨干存储的“黑科技”,更利好入门版机型

在日前举办的新品发布会上,小米方面在推出小米14系列、澎湃OS、小米手表S3、小米腕部心电血压记录仪、小米电视S Pro等多款新品的同时,还带来了一项关于存储的“黑科技”。即通过对芯片的“魔改”,来额外增加一定容量的存储空间,因此这项技术一经公布,很快就引发了众多关注。

xiaomi14-1.jpg

尽管小米方面一直强调,旗下的数字系列旗舰机型正在向着高端化的方向发展,不会再刻意强调“极致性价比”这一概念,但至少此次的存储空间“扩容”,显然还是以满足用户对产品的性价比追求为导向。毕竟对于用户来说,该技术最直接的好处便是能够提供更大的存储空间,尤其是对于较小存储版本的机型来说,用户感知会尤其明显。


如今对于部分用户的换机需求而言,最主要的原因或许并非来自性能方面,而是各种日趋“巨型化”的App、影音文件所带来的存储空间压力。例如越用体积越庞大的各种即时通讯工具、记录日常生活点滴的视频和照片等,这些都会逐步将手机的存储空间耗尽,导致用户需要换机,所以“榨干”存储潜力自然也就成为了一种解决方案。尤其在如今存储芯片价格开始上涨的情况下,小米这项技术也就显得更具现实意义了。

xiaomi14-4.jpg

事实上,小米这项“扩容”技术是通过挖掘存储空间“闲置”空间来实现的,并非无中生有,其原理则是由闪存的工作机制,以及存储容量计算方式不同,导致一定的存储空间会被隐藏所致。


在存储容量计算方式上,在“GB”与“GiB”两种不同的计算方式下,将会出现约7.37%的偏差,更准确地说,这是由于存储芯片的容量是按二进制计算,操作系统中则使用十进制统计所导致的差异。再加上闪存的工作特性使得其必须要预留部分空间,用于磨损平衡、暂存有效数据、坏块映射等用途,来保障闪存芯片的使用寿命、稳定性,以及性能,因此手机的存储空间中会有一部分容量用户是无法进行任何操作的,这部分就被称之为OP(Over-Provisioning,预留空间)。


那么就问题来了,小米这项技术所增加的存储空间在没有任何硬件改进的前提下又是如何出现的呢?其实正是通过释放一部分预留空间来实现。

xiaomi14-3.jpg

那么在预留空间可以提高闪存性能、增加使用寿命的情况下,缩小这部分空间又是不是会导致存储芯片性能下降、使用寿命缩短呢?虽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样的调整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影响,此前在相关测试机构行过过的类似测试中就表明,预留空间越大、性能就越接近理想值。


但以小米方面256GB仅释放8GB的比例来计算会发现,这部分释放的容量仅为3.13%,也就是说预留空间依然还有约4.24%左右。更重要的是,这种存储空间的释放还是动态的,一旦出现存储空间紧张的情况时,释放的空间就会多一些,而在剩余存储空间还较大时,所释放的空间也更少。


在使用寿命方面,其实大多数用户都可能放心。在与闪存芯片类似的SSD固态硬盘上,较大的预留空间确实就能够相对更有效的保障使用寿命,因为后者不仅数据的读写更频繁,同时数据量相比手机也会庞大得多。


但在智能手机产品上,有多少用户会进行类似PC这样的频繁数据读写呢。即使退一步讲,由于释放了预留空间,导致闪存的使用寿命由10年降至5-7年,可如今又有多少用户会会将一台手机用这么长时间?再加上小米这项技术并非完全取消预留空间,只是将其容量变小一些,因此对于使用寿命的影响也微乎其微。

xiaomi14-5.jpg

不过目前还有另一种趋势,那就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性能,通过预留更大的OP,来牺牲容量换取性能。其实在很早之前,PC领域就已经有预留空间比例高达50%的SSD,例如影驰就曾推出过标称容量为512GB的产品,实际却采用高达1TB的颗粒。不久前,更是有诸如致钛这样的厂商,推出了预留空间占比高达67%的Micro SD存储卡。虽然未来这种趋势不一定会在智能手机上出现,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类产品对于更追求性能的用户有着不小的吸引力。


当然,这样的产品可能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成本、用户接受度等。其中特别是在用户接受度上,如今大型游戏动辄数十GB的“身材”无疑也会使得其更加敏感。特别是在存储芯片已经出现开始上涨的迹象后,这个压力也就来到了手机厂商这边。

xiaomi14-6.jpg

需要注意的是,小米方面日前公布的这项技术本质上其实并非“无中生有”,而是挖掘现有存储芯片的潜力,因此也存在着一定的极限。但随着智能手机存储组合的不断增加,技术的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后续势必将愈发明显,用户对通过其获得更多容量存储空间的感知也将更加微弱,所以对于想要摆脱由于存储容量不足导致换机的朋友来说,更大存储组合的版本或许是个更好的选择。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踩(0)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