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如今的消费者而言,耳机已然成为了手机必不可少的配件之一。尽管其中会有一部分用户认为,传统的有线耳机虽然够用、好用,音质也相对更好,但由于使用场景受限、耳机线打结、易损坏等问题在没有更好解决方案的前提下,无线耳机也成为了相对更为稳妥的一种选择。
根据所使用技术的不同,无线耳机大致可分为蓝牙耳机、红外耳机、Wi-Fi耳机等种类。不过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如今市面上更常见的无疑是蓝牙耳机,所以今天我们三易生活关于无线耳机的探讨将仅限于蓝牙耳机这个范畴。
AirPods引爆市场,TWS真无线耳机已成主流
多年前,为方便用户在驾驶的过程中接听电话,一众厂商纷纷推出了单声道蓝牙耳机。但由于这类产品通常采用的是听筒与话筒合二为一的设计,所以除了接听电话之外,单声道在其他场景就不太够用了。并且最为重要的是,因为早期的蓝牙技术并不完善,所以连接距离、抗干扰性、音质、延迟等问题,都成为了困扰用户的问题。
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类单声道蓝牙耳机如今几乎已经完全被替代,除极极个别的特殊产品外,更是在市场上已经绝迹。
随着蓝牙技术进化到下一个阶段后,随着传输带宽的提升,蓝牙耳机也迎来了诸如头戴式的耳罩耳机、压耳式耳机,到入耳式、半入耳颈挂式耳机,以及骨传导耳机等诸多形态。
就在几年前,各大厂商也开始力推“TWS真无线(True Wireless Stereo)”耳机。根据相关厂商给出的定义,所谓“真无线”,指的是两个扬声单元(即左耳和右耳)之间没有连接线的产品。随后,大量的入耳式及半入耳式“TWS真无线”耳机开始出现在市场上。
当然,“TWS真无线”耳机中的突破性产品无疑是苹果的初代AirPods。但不可否认的是,AirPods在引爆整个市场的同时,也带来了例如容易丢失等问题。但不管怎么说,从本质上来看,“TWS真无线”耳机其实同样也是蓝牙耳机的一种。
蓝牙技术的不断成熟,催生无线耳机逐步完善
蓝牙技术自1999年发布以来,如今已经来到了蓝牙5.4,内核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早期蓝牙1.0版本(1999年),理论最大传输速率不超过1Mbps、传输距离不超过10米,在实际使用中这些数据可能还会“打折”,遇到障碍物(如人体)甚至还可能会断连。
更为糟糕的是,早期的蓝牙技术还有诸如功耗方面的缺陷,开启蓝牙连接后会大幅缩短设备的续航时间,以及严重的散热问题。而此后的蓝牙2.0版本(2004年推出)中,由于蓝牙增强速率(Enhanced Data Rate,缩写EDR)的加入,理论最大传输速率达到了3Mbps,同时全双工模式的加入也使得其支持实时双向通信。再加上支持立体声、功耗相对降低,也使得其开始真正走向市场。
而蓝牙技术真正得到大幅提升的版本,其实是蓝牙3.0(2009年)。在这一版本中由于使用了全新的交替射频技术,允许蓝牙协议栈针对任一任务动态选择正确的射频,理论最高传输速率达到了24Mbps,并开始支持视频传输,也使得蓝牙技术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当蓝牙技术来到4.0版本时,则实现了极致的低功耗和低延迟,同时AES-128加密的加入,使得其可以在多设备连接的情况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安全性。并且值得注意的是,蓝牙4.0还首次将理论连接距离提升到了100米。而此后在蓝牙技术的版本迭代中,除了优化连接性、便利性,以及安全性外,重点是优化功耗,因此蓝牙4.0之后也均为低功耗版本。
也正是由于传输带宽的不断提高,才使得高品质音频的传输成为了可能。此前,索尼独家的LDAC就正是基于蓝牙技术的尝试。根据官方公布的技术规范显示,LDAC能够在低延迟的情况下传输990kbps(96/48 kHz)的高质量音频。
但即便索尼也只是将基于LDAC传输的音频称为“高质量音频”、而非“高解析度音频”。这表明LDAC实际传输的并非无损音频、依旧还是有损音频。但相对于同期其他的相关技术而言,对听感的影响已经十分巨大。正因如此,在当年的Android O(即Android 8)发布时,也将LDAC作为标准纳入到系统中,用户可根据需要在990kbps、660kbps,以及330kbps三种模式中自有选择。
随后对蓝牙无线耳机快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影响的,无疑是蓝牙5.0的发布(2016年)。在这一版本中,由于使用了更为先进的芯片,因此能够支持左右声道独立接收音频,具备更低的延迟和更强的数据处理能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传输速率进一步提升到了最高48Mbps,距离提升到300米,并提供了对24bit/192KHz无损音源传输的支持,也使得蓝牙无线耳机的音质得以进一步的提升,也进一步激发了一众厂商对于“TWS真无线”耳机的热情,
由此不难发现,蓝牙技术的不断进步实际上也正是蓝牙无线耳机体验大幅提升的后盾。当真正支持无损音源传输的蓝牙技术推出、并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后,无线耳机就会随之进行一轮大幅升级。正如初代AirPods在2016年9月发布后,一众基于蓝牙5.0版本的“TWS真无线”耳机逐步涌入市场一样。
但在这里我们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耳机支持的蓝牙版本低于5.0,就不能将其定义为“TWS真无线”耳机,而蓝牙版本低于4.0,至少就不是一款高品质的无线耳机。
TWS真无线耳机为何会成为手机的标配
其实对于无线耳机这一产品,用户和厂商的认知此前并不统一,而是基于理性认知的不同存在巨大差异。例如对用户而言,无线耳机能够解放设备与耳机连接的难题、可以解放双手,并避免耳机线打结、避免损坏,除了音质和价格方面的劣势外,几乎是有着更多的好处。
但在厂商这边却存在两派,其中一派以传统音频厂商为主,他们认为低劣的音质会损害品牌一直以来市场形象,所以虽然也会有相应的无线耳机产品,但在音质得到改善前(即音源改善),并不会将其作为主力产品来进行推广。而另外一派,则是以新进厂商为主,通常是将无线耳机视为移动终端、特别是智能手机的重要配件,试图借助这类产品来将自己的生态链进一步扩大。虽然两派之间明里暗里的竞争一直存在,但好在由于市场定位不同,倒也相安无事。
而随着蓝牙5.0版本的推出,几乎一切的争议随着对无损音源传输的支持则变得烟消云散,由此也成了点燃这个市场的导火索。如今从手机厂商到传统音频厂商,再到一些新兴厂商,几乎说得上名字的厂商和叫不上字号的小厂都一起上阵,在这块“蓝海”中厮杀了起来。
并且很有意思的是,对于传统音频厂商而言,“真无线”几乎就是生死之战,毕竟如今Hi-Fi已经被证明极有可能是“死路”一条,只有走向大众消费品这条路才是自救之道。也正是基于这种认知,如今“真无线”市场的竞争才显得额外悲壮,未来也可能会有更多传统音频厂商因为在这一领域的失败而倒下。
事实上,对于用户而言,无线耳机也已经成为了必然的趋势,但是否“真无线”未来会一家独大,暂时则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其实对大多数的朋友来说,耳机是不是“真无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具备更多私人属性的产品对自己来说是否合适。如果仅仅只是为了在疲惫的通勤途中适当娱乐,那么小巧的“真无线”耳机可能会是个不错的选择,而具备更长续航时间的半入耳式或入耳式设计,则还能够带来一定的隔音效果,但对于有降噪需求的朋友,头戴式的各类无线降噪耳机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