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世界总是“一代新人换旧人”,曾经风靡一时的数字人在2025年也迎来了退潮。近日,腾讯旗下数字人创作平台“智影”被发现已暂停服务,官网显示为升级维护中,相关社交平台账号也被注销,由此引发了外界关于腾讯要从数字人赛道撤退的猜测。
在当下一众被边缘化的互联网产品概念中,数字人称得上是个特别的存在,更是罕见地穿越了两个周期的产品。早在2021年,作为“元宇宙(Metaverse)第一股”的美国在线创意社区Roblox在纽交所上市,元宇宙一夜之间风靡全网,扎克伯格甚至为了元宇宙之梦将Facebook改名为Meta。
作为元宇宙的核心概念,“Avatar”(化身)由此也成为了焦点。为了让真实世界的人类能在虚拟的元宇宙里有一个化身,数字人就应运而生,随即“柳夜熙”、“小c”、“南梦夏”等数字人开始刷屏。因此腾讯也顺势推出“智影”,用户只需上传少量图片、视频、音频素材,就能得到自己的数字人分身。
但遗憾的是,经过两年的探索,业界发现以当下的网络通信、虚拟现实、游戏、人工智能技术,以及社会学理论构建水平,元宇宙的商业化落地堪称是难如登天。比如Intel副总裁Raja Koduri就曾表示,要想实现《头号玩家》中所描绘的场景,也就是一个承载数亿并发、低时延高沉浸度的场景,需要全世界的算力提升1000倍。
就好比可控核聚变商用有“永远还要五十年”的魔咒一样,元宇宙也遇到了类似的困境,虽然从理论上来说有实现的可能,但现实技术根本支持不了。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元宇宙凉了,随之而来的数字人按常理也得跟着沉沦。好在同一时期爆发的人工智能革命拯救了数字人这个概念,通过AI大模型让数字人“鲜活”起来、以代替人类,变成了一个新的热门方向。
在元宇宙热潮时,动作捕捉、面部捕捉和3D渲染技术在数字人领域的应用已经逐步成熟,可以轻易将数字人的形象做得非常逼真,从而避免恐怖谷效应。如今多模态大模型的出现更是让数字人可以理解世界,AI也成为了它们的“大脑”,从而实现对人类惟妙惟肖的模仿。
恰逢直播带货在这一时期成为互联网经济的新热点,利用数字人进行直播就变得极具想象空间。使用数字人来做直播的好处非常简单,因为它能大幅度降低成本。毕竟真人直播带货不是只需要一位主播,还要搭配运营、中控、场控、策划、选品等一大堆辅助人员,这也是当初电商平台力推品牌自播,但收效甚微的原因。
相比真人主播,数字人主播能365天、7X24小时不间断地直播,并且不需要器材、场地,更不会在做大之后“单飞”,也不用担心“塌房”。所以对于有直播带货需求的品牌而言,数字人几乎就是降本增效的利器,可内容平台却并不这样认为。
作为真人主播的“低价代餐”,数字人主播现阶段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人味”。即便是京东的“采销东哥”、百度的罗永浩数字人好评如潮,可它们背后是百度、京东这两大巨头的高额投入。面对一般的数字人,用户往往一眼就能察觉出正在带货的主播是“假人”。
电商平台拥抱数字人,是因为后者能解决内容供给不足的问题,而没有这种烦恼的内容平台,则担心24小时工作的数字人会破坏内容生态,甚至不可控的数字人还有可能带来风险。比如就有数字人主播在带货时遭遇提示词攻击(Prompt Injection),被用户的指令误导,说出了预设指令之外的内容。
更为致命的是,数字人技术在AI大模型普及的今天也开始“白菜化”。如果说在数字人诞生之初,它还自带新奇性,具备引人围观的价值。可时至今日,根据天眼查的相关数据显示,中国与数字人相关的企业已经突破114万家,数字人已经标品化、乃至泛滥化的背景下,再指望用它来出奇制胜就不现实了。
因此现在品牌方对数字人的期望也回归了理性,不再指望它们能完全取代真人,而是仅仅作为补充,填补真人主播的空档。“僧多粥少”就是如今数字人赛道最真实的写照,并且由于技术门槛低的缘故,还出现了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的现象。如此一来,腾讯从数字人赛道撤退也就不奇怪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