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贵的价格、让人捉摸不透的计费规则……近年来“共享充电宝刺客”这类话题时不时就登上热搜,但未来共享充电宝或许很难再成“刺客”了。
近日为进一步规范行业发展,北京市消费者协会推出《北京共享充电宝行业自律公约》(以下简称为《公约》),围绕收费计价透明化、借出归还便利化、投诉响应高效化等方面提出了九项措施。
《公约》中指出,共享充电宝平台应明示收费规则,包括免费时长、计费标准、封顶价格及押金政策;优化计价模式,包括租借费用计时单位不超过15分钟,且第一个计时单位内满5分钟才能收费;保持高电量出借;合理控制充电宝机柜空置率,确保消费者能及时现场归还;建立暂停计费、免费计费机制;完善客户服务;建立定期维护和异常回收机制;快速处理投诉;杜绝不公平格式条款。
据了解,目前已签署《公约》的共享充电宝企业包括怪兽充电、美团、街电等8家,覆盖了北京全市95%运营点位。
需要注意的是,此前在2024年底,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就曾联合多个机构开展关于共享充电宝消费的调查,并指出当前共享充电宝行业存在收费不合理、租借价格不透明、归还难等消费痛点。如今来看,《公约》可谓是十分精准、全面地回应了用户的痛点。
事实上,自从2024年3月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发布全国首份共享充电宝行业自律公约以来,已经有越来越地区开始行动,且逐步加大规范力度。例如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当时发布的公约中就指出,共享充电宝费用计价时间单位不应超过30分钟,在此次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发出的《公约》中,这一要求便进一步收紧为不超过15分钟。
随着越来越多地区行业自律公约的出台,用户体验自然有望得到改善。但正所谓“有人欢喜有人愁”,在用户欢呼的同时,共享充电宝企业或许就要为此“发愁”了。
虽然近年来共享充电宝行业恢复势头良好,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24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研究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显示,2023年该行业的规模已上升至126亿元。
但共享充电宝企业的日子却并不好过。比如作为“共享充电宝第一股”,也是唯一一家成功上市的相关企业,怪兽充电的发展历程更加清晰可观,也对这个行业的变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数年间,怪兽充电的股价一路下滑,如今其市值与最高时的24.93亿美元相比,已缩水近90%。甚至在今年年初,怪兽充电一度做好了私有化退市的准备。
究其原因,一方面收入来源单一,主要依赖于充电宝的租赁是共享充电宝这个商业模式至今难以摆脱的泥沼,而“共享充电宝刺客”乱象频发就与其相关。毕竟相比要想提高收入的这些共享充电宝公司,用户对充电宝的需求是用完即走,所以尽可能拉长用户的使用时长,或者是选择1小时起步这样的计费单位,明显就可以带来更多收益。
需要注意的是,共享充电宝行业的集中度长期维持在高位,前五大品牌占比超过了90%。这也就使得头部厂商因为缺乏竞争压力,在商业模式创新、提升用户体验方面动力不足。
以商业模式创新为例,近年来共享充电宝行业最大的变化,无疑是越来越多的平台由直营模式转向代理模式,但这一调整的直接目的是“降本”,并不能创造新的变现方式。而且这种模式的弱管理特性,还会进一步影响到用户体验。
然而《公约》的出台,也就意味着共享充电宝平台钻漏洞的机会越来越少。
更为重要的是,回顾共享充电宝行业发展的驱动因素,用户的手机电力需求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艾瑞咨询方面在预测2029年共享充电宝行业规模将突破400亿元时,也对这一数据施加了数个定语,其中便包括“手机电池技术无突破创新”。
然而事实证明,高硅负极、高能量密度电池技术的快速普及,让2024年到2025年间上市的新机,已经普遍呈现出了电池容量大幅上涨的趋势。甚至根据近期曝光的相关信息显示,最快在明年,或许就会出现电池容量达到10000mAh的中端机型,届时国内厂商的“年度旗舰”电池容量也有望达到7000mAh左右。
在这样的情况下,未来共享充电宝行业或许仍有钱可赚,但怎么赚得更多,就要考验各大厂商的智慧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