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今年暑期消费旺季开启后的第一个周末,头部外卖平台就高调秀起了肌肉。
7月5日美团方面宣布,截至当天22时54分,该平台即时零售日订单已突破1.2亿单,其中餐饮订单超1亿单。作为对比,去年美团的日订单峰值超过9000万单出现在8月7日。照此计算,今年其日订单峰值不仅提前了33天,还实现了超过30%的增长。而这一历史性成绩也“挤爆”了美团的服务器,导致部分地区服务异常。
紧随之后,淘宝闪购方面也公布了相关业务的进展。截至7月5日,淘宝闪购、饿了么双平台日订单量峰值突破8000万,其中非餐饮订单超1300万。同时淘宝闪购方面透露,截止7月5日其日活跃用户数已超过2亿。
事实上,自今年年初京东正式上线京东外卖、挑起这一轮“外卖大战”以来,各平台便捷报频传。同时美团方面也证实,从单日GMV和餐食外卖市场单量等角度看,其市占率依旧稳居70%左右。种种数据似乎在一定程度表明,三方混战的同时、也做大了外卖市场这块蛋糕。
但不可忽视的是,繁荣之下的隐患已然开始浮现。
其中,单量持续走高的背后,是各家“杀红眼”、“不惜代价”的补贴。据了解,就在7月2日,淘宝闪购方面宣布开启新一轮补贴,宣称将在未来12个月内直补消费者及商家共500亿元。
美团这边虽然并未明确表态,但各方消息显示,7月5日有不少用户领到了诸如“15-15元”、“18-18元”、“25-20元”的大额外卖券,甚至还有0元奶茶券等。并且有相关消息源透露,美团此次发出的优惠券并没有将成本全部转嫁给商家,而是自己补贴。
越来越大手笔的投入,映衬出的无疑是各平台的焦虑。一方面,经过多年的扩张和发展后,阿里、美团、京东都迎来了瓶颈期。刘强东甚至在不久前直言,过去的五年对于京东来说是 “失去的五年”,没有创新、没有增长、没有进步,也是其创业以来 “最平庸、最没价值” 的阶段。
另一方面,无论组织架构调整协同、还是重新排兵布阵,昔日在外卖、电商等领域各自称雄的这些互联网巨头,正变得越来越像。换而言之,有意拿下餐饮外卖这块肥肉,以及以此为切入点探索即时零售、构建综合性大消费平台的不只有阿里、美团、京东3家,还有抖音、快手、腾讯等大厂,只是后者暂未解决运力这一难题,一时间还无法参战。
然而历史已经一再证明,补贴带来的增长难以持续。短期来看,大额补贴势必会导致盈利层面承压。更何况从长期来看,正如前文所言,这场声势浩大的外卖大战还只是前奏,各家如今不惜血本的投入只是为了换取一张入场券,更激烈的战斗还在前方。事实上,这也是此次外卖补贴大战最大的症结所在。
毕竟餐饮外卖并非新兴市场,商业模式已然非常成熟,所以补贴打法很难帮助平台构建根本性的优势。而当下外卖平台之所以愿意这样投入,不过是为了为即时零售等业务引流。然而即时零售作为新业态,仍是方兴未艾,“基建”也尚不完善。
一时的单量保障固然是各家向外界展现自己实力的证据,但冲单之后的流量承接显然更为重要。几乎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各家的激烈竞争成为日常,比价自然就会成为消费者的习惯。所以当下用补贴、甚至是零元购吸引而来的消费者,究竟是买完即走,还是能够转化为长期有效用户,才真正考验平台的能力。
退一步来说,当下参战的还都是大厂,只靠砸钱很难彻底“送走”对手,反而还有可能会两败俱伤。君不见与订单量节节攀升不同,阿里、美团、京东的股价已经开始在下跌。
其实面对当下的市场格局,京东方面似乎已经有意调转方向。据了解,6月17日刘强东曾在媒体见面会上透露,“1个月后,京东外卖将推出来一个跟美团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另一方面,无论是相比于上线初期、还是同期的竞争对手,近期京东外卖在补贴方面的宣传明显有所降温。
只是随着阿里、美团如今加大补贴力度,京东又要如何应对?
说到底,如今阿里、京东、美团之间爆发的这场外卖大战,或许已经掀开未来互联网行业的一角。随着大厂之间业务重合度越来越高,更多、更激烈的“大战”可能已经一触即发。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