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两年被AI冲击的行业可谓是数不胜数,如今可能要轮到播客(Podcast)了。日前有消息显示,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表示自己喜欢播客,但Copilot的出现让他已不再听播客。
萨提亚・纳德拉表示,他已经改变了获取信息的方式,不再直接收听播客,而是将播客文字稿上传至微软Copilot人工智能助手,在通勤途中与AI讨论相关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微软CEO的这个改变直观展现了AI技术对于播客这一媒介的冲击。
播客(Podcast)顾名思义,源于“iPod”与“broadcast”(广播),传统媒介与新兴技术的组合恰恰也说明了播客是一个既复古又潮流的产物。诞生于本世纪初的播客其实是传统广播电台衰落,以及互联网、数字媒体兴起的结果,以数字音频的形式进行传播,通过互联网订阅和下载就是播客大行其道的基础。
2004年9月苹果发布iPodder,被视为播客出现的标志,这款软件允许用户将互联网广播和其他音频内容下载到iPod上收听。iPodder使用户得以方便地订阅和下载音频节目,而这些音频节目就正是播客的雏形。
播客是技术革命赋能传统媒介的结果,然而AI技术的出现也直接冲击到了播客,并动摇了它的根基。事实上,在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刚刚冒头的2023年,播客行业的主流声音是“科技改变声音的未来”,认为AI正在改变播客的制作和传播方式,也将为播客插上一双翅膀。
彼时许多播客创作者乐观地认为AI作为工具,将会赋能创作的过程。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中文播客创作者的每期节目平均净工作时长为12.9小时,其中剪辑环节就耗时约4.5小时。这时候自动化的音频剪辑、音量调整和去噪的Descript、Auphonic等AI音频后期制作工具的出现,就将创作者从繁琐的制作流程中解脱了出来。
不仅如此,AI驱动的数字人技术也开始被应用在播客行业,谷歌NotebookLM的“语音摘要”(Audio Overviews)功能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用户在上传文本内容后,AI主播就能够生成生动的对话音频,甚至情感表达几乎与真人无异。
虽然AIGC让播客行业的产能迎来了一次质的飞跃,可接下来的故事,就出乎播客创作者的意料了。随着AIGC在播客行业的广泛应用,播客的缺陷反而被部分敏锐的听众洞察,即剥离了属于人类的个性化情感表达之后,播客承载的信息太少,它作为媒介要远逊于视频和图文。
如果要获取信息,播客几乎是当下互联网世界最低效的媒介。更为雪上加霜的是,AI能更高效地从播客中获取信息。例如阿里的通义听悟就是语音转文字的“好手”,它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播客链接转写,直接让通过播客获取信息的用户不再需要“听播客”,而是可以转为直接“看播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放弃收听播客,反而证明了当下播客行业要对“AI播客”敬而远之,使用AI主播会弱化播客的竞争力。更暴露出使用声音载体的播客存在信息密度低的问题,“情绪价值”才是播客的核心竞争力,没有千奇百怪的滤镜、没有镜头前的表演,就只有声音来传递真情实感。
在短视频大行其道的年景,播客为何一直会有不小的听众群体呢?这是因为播客仅仅调动了用户的听觉系统,不需要像刷短视频那样还需要眼睛时刻盯着屏幕,它可以是通勤时的“路上伙伴”,也能是做家务的“背景音”。并且相比于社交平台,播客提供了私密性,戴上耳机就能沉浸在声音的世界里。
换而言之,未来主打知识分享类型的播客,必然会在AI的冲击下衰退。因为AI在信息的收集、整理、归纳上远胜于人类,同样的播客内容,AI可能只需要几十秒就能给出完整的解读,根本就不需要用户亲自完整地收听播客节目。
然而目前AI的“情商”不高,在感知人类情绪上还存在不足,更无法完美模仿人类的情感。这时候,提供情感陪伴的播客就形成了与AI的差异化优势。用声音传递情感或将会成为未来播客的竞争力,“人味”越足、个性化表达越强的播客,才能在AI的冲击下幸免。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