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电商平台之后,本地生活服务平台也已然开始上演抢夺中小商家。
近期,抖音生活服务方面宣布面向中小商家推出系列扶持计划,其中包括资源补贴、佣金减免、免费培训等,而且针对各区域中小商家的不同需求,还推出了差异化激励政策。例如针对北部大区的商家,抖音生活服务带来了任务补贴、流量工具、直播扶持、服务商0佣金代运营4项举措,未来一年还将持续发放1000万补贴。
针对南部大区中小商家,抖音生活服务方面则将投入亿级流量、百万货补,通过任务引导、产品能力完善、服务商匹配、免费培训等举措,帮助商家快速掌握运营技能、获得交易增长。而在中部大区,则将实行“服务商中小商家孵化专项”,由平台出资筛选优质服务商。为商家提供店铺运营、短视频、直播等服务。
在此之前,2024年年底美团方面也已宣布投入10亿元支持餐饮优质商家创新发展,其中5亿元用于助力优质中小商家提质增效。此外不久前饿了么也曾宣布,将投入超10亿元专项支持线下优质商家。
总而言之,从佣金减免到流量补贴、从免费培训到代运营服务,随着是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美团、抖音、饿了么等平台对于中小商家的扶持力度和资源投入不断在扩大。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一众本地生活服务平台如今要大力争抢中小商家呢?
不可否认,如今美团、饿了么与抖音生活服务之间的较量,本质上是两种商业逻辑的碰撞。其中前者的“货架模式”强调效率与标准化,后者的“兴趣模式”则更侧重内容驱动。
但不论是以哪种模式入局,包括到家场景和到店场景在内的本地生活服务市场,核心都在于“本地化”和“多样性”。而且相比品牌商家,在数量、分布上更占优的中小商家,正是这两点的直接承载者,也能够为用户提供更为多元化的选择。
尽管单一的中小商家虽然规模可能相对小,但决策更加灵活,能够快速地响应市场需求,并适应变化,所以也就可以更好地满足各种个性化、定制化、碎片化的需求。
再加上相比线下,线上虚拟货架可以陈列的商品更多,甚至是接近无限大,也就意味着小众、长尾商品将有望获得更多的展示机会。如果平台的流量、曝光等机制能够将小众商品精准地匹配给受众,相关商家的盈利和后续发展自然也就会更为乐观,而这些就正是平台获取利润的来源。
而且在低价竞争与下沉市场的抢夺战中,中小商家无疑是本地生活服务平台致胜的关键。以餐饮外卖赛道为例,随着用户增长趋缓、竞争日益激烈,美团和饿了么都已盯上低价这个方向,并相继推出拼好饭、特团等产品。相比商品有溢价的品牌商家,中小商家无疑更容易帮助平台将外卖的价格打下来。
此外,虽然随着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商家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路径,但与家底丰厚的品牌商家相比,中小商家在数字化转型中往往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确实也更需要平台的扶持和帮助。
更为重要的是,商家规模越大,通常就对单一平台的依赖度越低。换而言之,在中小商家侧加大投入力度,平台必然就更有望实现“独占”,从而构建竞争壁垒。而且通过扶持避中小商家,也有助于平台避免头部商家的虹吸效应。
此外对于一众本地生活服务平台来说,不断加码扶持中小商家也有各自的原因。
以抖音生活服务为例,他们的“内容驱动”模式说到底就是通过短视频与直播等形式,将商品与特色服务转化为内容爆点,来实现流量的裂变。而这种“内容即服务”的运营逻辑显然就更依赖多样化的供给。可偏偏内容产出的门槛对于中小商家来说,并不低。
此前东吴证券的相关研报中就显示,从商家结构来看,目前抖音生活服务80%的GTV来自连锁品牌商家。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又怎能停下扶持、抢夺中小商家的脚步呢?
总而言之,这场关于中小商家的争夺战,本质上是因为随着本地生活服务越来越基础设施化,平台之间的竞争更为充分,很难有谁可以逼迫商家二选一。所以各平台就必须依靠自身的技术优势、政策倾向,来争夺更多的商家,而这样的市场环境,无疑就给中小商家提供了更友好的发展环境。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