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4)》(以下简称为《报告》)。其中显示,未成年人在互联网运用中主要存在青少年模式使用率较低、隐私信息保护意识不足等问题。
《报告》显示,2024年手机仍是我国未成年人上网的主要设备,且农村地区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更高。具体而言,城市地区未成年人最常用的3种上网设备分别为手机(55.2%)、iPad/平板电脑(38.5%)、智能手表(23%),农村地区未成年人最这3种上网设备的占比分别为手机(74.2%)、iPad/平板电脑(13.2%)、电脑(11.9%)
此外,2024年我国部分未成年人已开始逐步使用AI设备上网。其中,城市地区未成年人使用各类AI设备的占比达20.5%,乡村地区未成年人使用AI设备上网的比例为8.1%。对此《报告》指出,未成年人在享受AI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需要认识到其可能会带来的潜在威胁,并学会如何防范和应对这些风险。但调研数据显示,上过专门网络素养课程的未成年人仅占19%,大部分未成年人对AI技术的了解主要依靠上网和课外实践。
同时《报告》中指出,在网络技术的发展下,公私空间界限正不断模糊化,这也是隐私保护中面临的新问题。除了被动提交或被搜集个人信息外,还存在一种形式、即主动公布自己的信息。未成年人对个人信息或隐私具有较强的自主权,可能会主动展示自己的姓名、年龄、学校等信息。
调查结果显示,2024年我国网络社交中未成年人主动展示个人信息的比例较高,隐私信息保护意识不足。在互联网平台公布自己性别的未成年中,男生占比为44.8%、女生占比47.9%。在未成年人公布的个人信息排名中,性别、年龄、姓名位居前4。除性别外,年龄、姓名、学校、班级等其他信息的公布程度均为男生高于女生。
对此《报告》中提出了相关建议,即构建全面有效的保护体系、建立完整的法律体系,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提供坚实法律框架,同时引导互联网行业充分发挥监管作用。未成年人家长和学校要共同承担起教育引导未成年人的责任,培养未成年人正确的网络使用习惯和安全意识。
《报告》中建议,要充分研判新一代AI技术给未成年人用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注重提升未成年人的AI素养;强化低龄儿童的用网教育,重视朋辈示范作用,合力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念;鼓励网络平台探索运用AI技术,打造个性化、陪伴式“未成年人模式”。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