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界看来,电子竞技无疑是E世代逐渐走上社会舞台后最大的受益者,如今仅国内市场就已经是一个拥有1400亿市场规模的新兴行业。毫无疑问,这样一个充满机遇同时又符合年轻人兴趣的行业,自然是亟待人才的加入。
2016年9月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高校应在体育类项目中增加“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专业。到了今年夏天,2017年入学的首批电竞专业大学生即将毕业。然而电竞行业的人才缺口似乎并没有因电竞专业学生的毕业而得到缓解,因为有消息显示,首批电竞本科生几乎没人继续从事这一行业。
据《第一财经》日前的报道显示,第一批“电竞本科生”——中国传媒大学数字娱乐专业学生已于今年夏天毕业,有学生表示,班上的就业情况很好,但严格来讲没有从事电竞工作的同学,多数同学选择进入互联网大厂或做游戏策划,其他同学则可能会转行。
在电竞专业毕业后不进入专业对口的领域,看起来就像是生化环材等“天坑”专业的毕业生不去对口行业,反而积极转行CS(Computer Science)一样。问题是电竞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面向的也是一个新兴的市场,但为什么学成文武艺的毕业生并没有选择货与电竞圈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的一点是,中国传媒大学数字娱乐专业到底学些什么。据了解,这一专业并非是培养传统意义上大家熟悉的电竞人才,也就是职业选手,而是电竞行业的幕后工作者。而电竞其实也与其他传统体育项目一样,想要成为职业选手同样是非常依赖天赋的,在知乎上就有一个热门问题“成为电竞职业选手和考上清华北大哪个更难”,回答区里的主流观点,则是理论上是成为电竞职业选手更难。
纵观目前各大职业电竞俱乐部挖掘青训队的模式,基本都是从游戏中的天梯排行榜里千挑万选,此后再通过一轮轮的选拔赛中挑选,走的也并非学院派的路子。事实上据相关信息显示,中国传媒大学数字娱乐专业教授的内容基本可以分为三大类,其一是游戏策划与创作课程,主要教授游戏分析、三维美术建模、游戏编程语言、游戏引擎、游戏创作、游戏叙事学、游戏心理学、游戏数据分析;其二是电竞赛事策划与执行课程,这也是最“电竞”的部分,内容包括赛事策划、赛事数据分析、赛事导播、电子竞技解说;其三,则是相关的专业实践课程。
这样看来,所谓电竞专业培养的是电竞赛事运营、俱乐部运营管理、电竞馆运营管理、电竞主播、赛事直播导播、电竞媒体编辑、视频内容制作、电竞的衍生品开发设计等,涵盖与电竞相关的幕后岗位。而这些岗位在传统体育领域都能够找到对应的存在,并且这些专业岗位同样也是电竞行业走向正规化的关键所在。
更何况根据2020年7月人社部联合钉钉发布的《新职业在线学习平台发展报告》显示,未来5年,预计电子竞技员与电子竞技运营师加起来的人才缺口近350万。有鉴于此,既然需求如此巨大同时又专业对口,作为“正规军”的电竞专业毕业生为什么不投身这一领域呢?
其实从相关报道中,我们就可以得到答案,据悉,除了一线大厂的电竞部门,大多数电竞公司起始薪资并不高。尽管在很多报道中,电竞从业者的薪资普遍高于当地平均薪资,但实际上电竞职业选手的薪资确实非常之高,头部选手拿到千万年薪的例子也并不少见,但幕后从业者则普遍还是活在“撑不死也饿不死”的阶段。
以中国传媒大学数字娱乐专业的合作伙伴英雄体育VSPN为例,其所招募的赛事OB,也就是比赛游戏画面中的“导演”,所提供的薪资是6001-8000元;赛事执行,即负责赛事现场执行、协调、监督,以及与俱乐部对接的人员,给出的薪资是6001-8000;而对于赛事编导,即负责电竞赛事的内容策划和制作的核心人员,给出的是8001-10000元的薪资。以上海的平均薪资水平而言,VSPN这样收购了香蕉游戏传媒的电竞圈知名企业尚且只能给出这样的薪资,其他的中小电竞企业也就可想而知了。
那么为什么除了一线大厂的电竞部门外,其他电竞企业能够给出的薪资不高呢?这显然是因为收益的大头,往往都被一线大厂与俱乐部拿走了,类似VSPN这样的企业则只能“喝汤”。类似腾讯及网易这样的游戏厂商作为IP本身的所有者,也是整个电竞行业的最上游,而直面观众的选手和俱乐部则能拿到流量,夹在中间的电竞产业运营和内容制作企业尽管说是行业发展的主要推手,但通常很难分享到更多的收益。
所以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如果未来不改变这样的利益分配模式,电竞专业的毕业生不投身这一行业的现象或许还会一直发生下去。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