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遭遇“背刺”?亦或是乱拳痛击了匿名社交

近段时间以来,与拼多多有关的消息可谓是层出不穷。而在1月8日,某位被认证为“拼多多员工”的账号在一个匿名社区中po出了一张照片,配文为“第二位拼多多猛士倒下了”,也引发了外界的众多关注。不过当时由于爆料人身份的匿名以及照片信息不甚充足,所以这一消息在当时并没有很快“出圈”。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仅仅2天之后,这一消息所引发的后续剧情,再次为拼多多带来了汹涌的舆情。


【一段剑指拼多多的视频,却让脉脉“重伤”?】

 

1月10日,一位花名“太虚”的拼多多员工,在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段题为《因为看到同事被抬上救护车我被拼多多开除了》的视频,并引发了大量的关注。在该视频中,“太虚”称自己因为在“脉脉”上匿名发布帖子而被公司通知离职,同时他还爆料称,拼多多内部存在要求上海本部员工每月强制工作300小时,以及买菜业务员工每个月必须满380小时等问题。

 20210112180330.jpg

就在这一视频发布当晚,脉脉方面紧急在多个社交平台发布《关于保护用户信息安全的声明》,宣称“为了保障发帖安全,职言通过非对称加密技术对用户的发布身份进行了严格的加密处理,即使是脉脉内部工作人员,也无法获取任何个人相关信息。基于用户信任和脉脉作为平台方在信息安全领域所出的持续努力,职言已成为职场人真实表达的安全信息通道,帮助企业和职场人了解真实信息,促进双方解决问题。”

 20210112180035.jpg

但没想到的是,脉脉这番苦心却被无视得相当彻底。次日上午9点,拼多多官方(相信经过上次教训后,应该是官方)就给出回应,称“真实情况为,王*(即前文中爆料人太虚)被公司解约,不是因为其在匿名社区发布了‘救护车照片’,而是公司事后调查发现王*多次在这一匿名社区发布带有显著恶意的‘极端言论’,违反了员工手册中双方约定的行为规范。”

 20210112180243.jpg

随后拼多多方面还在回应中张贴出了“极端言论”的截图,以及一张疑似统计表格。

 20210112180223.jpg

这就好比在热油中泼入一瓢冷水,瞬间炸开了锅。有网友指责“脉脉是卧底”,也有网友质疑,“既然是匿名账号,拼多多是怎么找到本人的,脉脉出卖用户吗?”

 

【出了名的匿名社区,奇了怪的暴露方式】

 

说到脉脉这个平台,大部分朋友对它的印象,或许是“职场”+“社交”,尤其是其平台上被认证为“某公司员工”的爆料,往往真实性出乎意料的准确,而此前不少“小道消息”提前从脉脉中传出,也成为公众以及各路媒体对脉脉颇为关注的原因之一。但之所以脉脉能够出现这些大胆而又微妙且可靠的爆料,正是因为有“匿名”这个盾牌,帮助爆料者挡下了不少的麻烦。

 

如今虽然脉脉方面发表声明称,“未向第三方提供发帖用户信息”。但拼多多还是拿到了上述这名员工过往的发帖内容,这其中究竟是脉脉与拼多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合作”,还是有别的什么原因呢?

 20210112180607.jpg

首先,从“救护车”照片的拍摄角度,可以逆向倒推出这张照片的拍摄位置,接下来就只用调出事发当时这一区域的监控,就能进行初步的筛选。后续拼多多方面曾有解释称,是通过“问询于事发拍摄地路过的同事收到反馈”,从而缩小怀疑范围到“太虚”身上。

 366d6a06f6c3445a99876cbb807c8dcf.jpg

至于“太虚”那些“极端言论”的证据,在拼多多回应中所举出的“证据”就能发现,其将爆料的“拼多多员工”ID号打上红色的下划线标识,能够明显看出几次发言都是使用了相同的ID“JgD+STsWV2E”。

 20210112180223.jpg

但需要注意的是,普通用户并无法在使用脉脉时,根据ID看到匿名用户的个人信息和历史言论。既然脉脉也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对用户身份进行加密处理的保障,据相关业内人士的推测,极有可能是拼多多使用“爬虫”获取了脉脉平台上的数据。尤其在许多懂技术的朋友看来,拼多多声明中最后一张疑似统计表格的截图,几乎是坐实了拼多多对这一平台使用“爬虫”的证据。 

d1bfedb8c0114a8086151f6ecee255ae.jpg

尽管脉脉的创始人林凡依然在朋友圈不断强调,“为了保护员工平等发声的权力,我们拒绝了无数投资人和CEO的删帖/查信息的请求,也因此接了无数的官司,就是为了大家放心安全的发言,我们不会泄露发言者的信息”。但在此次拼多多的“乱拳”之下,无论是“脉脉与拼多多联手”的阴谋论,还是“拼多多爬虫脉脉”的技术流分析,无疑都使得其遭遇了意料之外的信任危机。


【匿名社交究竟如何建设?这确实是个难题】


在前文中我们曾提到,脉脉对自己的定位,就是一款“移动端人脉社交应用”。而如今因为拼多多时间所暴露出既有“匿名”模式存在的缺陷,也使得一旦失去用户信任,极有可能就意味着扼杀产品/服务后续发展可能性,一个用户噤若寒蝉的脉脉,显然就失去了大半的生命力。因此外界看来,如果脉脉还想继续维持自家颇受关注的“明星产品”,即匿名社区,恐怕就需要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安全感,或者换句话说,帮助用户变得更加隐蔽。

wodoubuganjianghua.jpg

实际上如何让匿名社区既控制在理智的范畴内,又确保匿名的隐蔽性,一直是国内互联网行业中社交领域运营者相当感兴趣的话题。从早期流行一时的“漂流瓶”,到现如今的Popi匿名提问箱和Soul App,匿名社交平台其实一直层出不穷。


而在确保匿名这点上,这些社交平台或从技术以及运营的角度也都有各种尝试。例如当年曾喊出“技术无罪”的快播王欣,2年前推出的匿名社交工具马桶MT,提出构想就是引入熟人关系链,以匿名的形式将话题场景作为中心,以限时群聊为节点。但这一构想随后因为微信方面的封锁,并未获得充分的试验空间。

20210112181029.jpg

从不断下场并尝试的诸多平台具体表现来看,匿名模式依然还有着丰富的可能性,然而脉脉方面要如何修补自身的“漏洞”,恐怕将成为用户能否继续信赖这一平台的关键。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踩(0)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