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佬发声揭短:超高像素智能手机是一场骗局?

自2018年以来,智能手机的摄像头就开始了新一轮的“数字大战”——4000万像素、4800万像素、6400万像素……一款又一款全新的超高像素智能手机迅速成为了市场的宠儿,不仅占据了新近推出的旗舰手机的“C位”,甚至还将影响力触及到了千元机领域。纵观历史,过去的2070万像素、1200万(双)像素几乎从来都不曾有过这么快的普及速度,由此也不难看出消费者对于超高像素手机的接受程度之高。

Xiaomi_48MP_phone_1.jpeg

但是熟悉我们三易生活的朋友都知道,早在今年二月,我们就曾经针对这种“超高像素风潮”提出过疑问,并认为其在传感器尺寸并未明显增大的情况下,仅靠缩小像素尺寸(降低感光能力)换取名义上的更高像素,未必就能带来相比大底大像素设计更好的画质水准。

39123-76.jpg

尽管在当时,我们这一观点得到了很多朋友的认可,但一方面,我们知道即便这样也并无法阻止市场风气的蔓延,另一方面来说,我们更不会想到,时隔半年之后,居然会有一位实打实的“业界大佬”站出来批判了超高像素的手机,更让我们意识到了这种“虚荣”设计的更多不切实际之处。


蔡司CEO发声:智能手机超高像素就是一种浪费


这位“大佬”是谁?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德系光学镜头品牌卡尔·蔡司(现在就叫Zeiss)的CEO Michael Kaschkel先生。熟悉智能手机领域的朋友可能知道,蔡司现在同时在为诺基亚(HMD)和索尼(Xperia 1)两家供应镜头组件/拍照技术。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位先生其实也算是如今智能手机影像化的既得利益者——那么,他又为何要出言批评当前的超高像素手机呢?

CMOS-image-sensor.jpg

让我们先看Kaschkel先生说了什么吧:首先,这位先生旗帜鲜明地反对了“无脑堆像素”的做法。在他看来,不要说智能手机的小传感器,就算是旗舰全画幅单反的大底,由于传感器的尺寸本身是固定的,增加像素数量就必然意味着减小每个像素的感光面积,而这就必然带来感光能力的下降,导致画面出现更多噪点。如此一来,对于一般手机(相机)用户来说,他们会觉得更多的像素其实并没有带来更优秀的画质;而对于那些有专业需求的用户来说,这更意味着设备投资的一种浪费。

剪辑_5.jpg

某旗舰微单的双CPU、双内存系统,它才只不过2040万像素而已……


可能有些朋友要说,你看那个xx牌不是定制了特别的高感光CMOS吗,那个xxxx牌手机不是号称可以用AI处理让画质更清晰吗?针对这一点,Kaschkel一针见血地指出,哪怕是如今最新的手机主控芯片(SoC),最快速的手机内存和闪存,其实际上也并不具备对4000万或者更高像素级别的照片进行瞬间处理的能力。


正因为如此,那些用上了超高像素设计的智能手机,无一例外地默认都不会真正开启超高像素模式,而是会以所谓“四合一”的方式来成像。如此一来既通过像素合成降低了出现噪点的几率,同时实际上也是为了降低处理器的计算压力,让它能够对实际上只有四分之一分辨率的画面进行实时降噪、HDR、美化等实时处理。


即便是旗舰手机,拍照的“性能”也不够用?


看到这里是不是感觉有些沮丧?说实在的,对于当前最旗舰的手机都无法胜任4000万像素拍照处理这件事,我们三易生活的编辑刚听到时也感到有些意外。但转念一想,其实这本来就不是什么难以发觉的“隐情”,只是我们大多数人此前都没有注意到罢了。

剪辑_2.jpg

剪辑_3.jpg

剪辑_4.jpg

从上到下分别为4800万像素“四合一”模式、4800万像素模式以及某原生1200万像素CMOS


为什么这么说呢?很简单,如果这篇文章的读者中有已经购入了此类超高像素手机的朋友,可以打开相机APP看看——在这类手机中,4000万像素(或者4800万像素)往往被做成了一个单独的“拍照模式”,一旦开启,包括(但不限于)HDR、夜景模式、自动追焦、高速连拍等等功能都会变得不可用。


要知道如果是在微单、单反相机上,不管是6100万像素(索尼A7RM4)还是1亿像素(富士GFX100),厂商是绝对要保证全像素模式下所有功能(包括连拍、自动合成)可用的。而这其实也就正好证明了Kaschkel先生,关于“当前的手机根本就不具备用好高像素相机的能力”的观点。


当然,这位老哥其实也给自家产品“护短”了


不过作为全球知名的光学厂商负责人,Kaschkel先生在他的这番表态中,其实还是有所隐瞒、有所“护短”的。他光是批判了当前智能手机的处理性能尚不足以应对超高像素拍照设计,却绝口不提同样限制了智能手机最终成像清晰度的另外一样物件:光学镜头。


让我们一起来开一下脑洞:在面前放一块毛玻璃、一块正常的玻璃,大家都会觉得正常的玻璃“清晰度高”,而毛玻璃则是模糊的。毛玻璃为什么是模糊的?这是因为它的表面凹凸不平。然而,如此一来,问题就来了——在我们肉眼看来正常透光的透明玻璃,其表面就一定是完全平滑的么?

new2.jpg

不是只有数码感光元件才有“分辨率”,玻璃镜片本身也有


稍有物理常识的人都知道,玻璃的表面不可能完全平滑,只不过是我们的肉眼看不到那些细小的缺陷罢了。可是,如果将玻璃的大小缩小到芝麻那么大,将观察它的对象从相隔几十公分的肉眼、换成了相距几毫米的,数千万像素的CMOS感光元件呢?


没错,此时哪怕是表面上看起来再完美无缺的玻璃,其微观结构上的瑕疵、不必要的折射与反射等等,在CMOS看来都会被放大,成为阻碍透光率,降低实际成像清晰度的负面因素。如此一来,就意味着对于一个完整的相机系统来说,其镜头中所使用的透镜都必须要进行特殊的表面处理、有时甚至要运用一些稀有材料来制造,以保证最终入射到CMOS表面的光学影像的清晰度要至少大于等于CMOS自身的物理分辨率,只有这样,CMOS才不会相当于是透过“毛玻璃”来拍照,其本身的感光元件分辨率才有意义。

剪辑.jpg

真正能够满足5000万-1亿像素清晰度的镜头

Huawei-P30-Pro-Teardown-9.jpg

自称能满足4000万像素清晰度的镜头


以目前行业公认,能够满足5000万像素-1亿像素解析力的,富士GFX中画幅微单相机的一颗23mm(和智能手机广角焦段相近)的镜头为例,其采用了12组15片镜片,售价高达17450元。那么对于那些000万、4800万、乃至6400万像素的智能手机来说,它们到底是如何用仅有6片左右的塑料镜片,做到满足比中画幅CMOS还精细了几十倍的超小型CMOS的解析力,价格还如此便宜的呢?说老实话,对于这样的“黑科技”,我们也很好奇。


超高像素智能手机,只是整个行业的无奈之选?


当然,我们并非食古不化的科技死宅,在这里也只是想要告诉大家,在当前的科技水平下,超小底、超小像素面积、超多像素的智能手机拍照设计,无论是从计算性能还是从物理光学结构来说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与那些1200万像素、2000万像素的“前辈”相比,其在实际的拍照清晰度、色彩准确度以及感光能力上,既不一定优胜,更不见得好用。

Module-GS5-S.jpg

那么既然如此,为什么所有的厂商(这里面当然也包括高像素CMOS的研发、制造者索尼和三星)都一股脑地愿意转向这种成本高、不好使、技术还特别不成熟的玩意上呢?


对于这一点,Kaschkel大大就说得非常清楚了(嗯,自家镜头的问题当然还是避之不谈的):“毕竟,大家都知道智能手机业界的营收在萎缩,在这种情况下,与其推出完全新型的技术或者功能来提振销量,不如寄希望于过去的成功案例。比如说,通过推动智能手机拍照方面的新卖点,来驱动销量的增加。”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踩(0)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