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9日,大可乐手机创始人丁秀洪转发《关于暂停大可乐手机业务的公告》,宣布大可乐手机遭遇资金链断裂,业务已经停止。

丁秀洪在公开信中坦言:创业维艰,是每一个公司都可能面对、经历的过程。“我们面临了最大的困难——资金压力,最终没有挺过这一关。我们做得不够好,导致了公司的失败。”
● 以秒杀山寨机启程,以成为山寨机告终 |
然而,当笔者打开大可乐手机的官网,首先吸引我目光的却是“大可乐3”的外形设计——这是大可乐业务停滞3之前推出的最后一款手机,但从外形上看,它活脱脱就是一个山寨iPhone。


除了外型上叫人忍不住吐槽,大可乐3在14年年末发布时还采取了“万人众筹”、“终身免费换新”等看似诚意满满的政策,不过随着企业倒闭,“终身换新”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了。
尽管企业将倒闭的责任归咎于资本方放弃投资,但仔细想想,资方也不是傻子,如果大可乐手机真有实力、有市场,资方为何会放弃赚钱的机会?


回顾大可乐品牌成立之初,将自身的产品定位为“秒杀一众山寨手机”,似乎可以窥见当时创业团队想要认真干出一番事业的决意,但与此同时,本身就不高的产品定位决定了大可乐手机难以凭借配置吸引注目。结果,配置无亮点、没有任何自主技术成分,价格也没有太大的竞争力,大可乐手机就这么沦为了自己曾经立誓秒杀的“山寨机”,死亡也就不奇怪了。

● 资金的断裂源于集团战略的扭曲 |
除了产品本身存在的问题,大可乐手机后台集团摩能国际在手机领域的昏招百出也是其折戟沉沙的重要因素。
说到摩能国际,可能现在很多人已经没有印象,但说到电视购物、“尼采手机”,有人或许会想起那段混乱的岁月。

作为国产手机“著名污点”的尼采手机,一直以来都是打着“廉价”、“工厂店”的口号,干着生产山寨机的事实,所以早早淡出了一线市场。但很多人恐怕不知道,尼采(或者说摩能国际)正是大可乐背后的资方。

原本,大可乐被寄希望于借“互联网”东风重回一线城市市场,但摩能在一开始就没有将“大可乐”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进行支持,而是莫名其妙地将其定位于对“尼采”的补充——一个互联网手机品牌,居然被集团当做是另一个只能存在于三四线城市的山寨机品牌的“补充”,其后果可想而知。当尼采全面溃退,摩能集团自身难保,“大可乐”被抛弃也就成为了必然。

事实上,大可乐早在去年年中就已经停止部分运营,“创始人”丁秀洪(这样来看,丁也不过只是台面上的操盘手)也早已离职,能够撑到今日才正式发布公告,已经很不容易了。
● 国产手机洗牌,其实是件好事 |
自2015年至今,中国手机行业确实出现了一波“退场潮”:消逝的品牌既有如大可乐手机、隆力奇手机等名噪一时的话题作;也有如夏新、天语等挣扎许久,最终还是灰飞烟灭的老牌厂家。但这并非意味着国产手机的退缩,在笔者看来,这种不适应市场竞争的品牌的消失恰恰是市场成熟、竞争公平、消费者视野开阔,购买力增强的表现。

然而,即使在现在这个看似“资本寒冬”的时代,中国手机市场对初创企业的大门也从未关闭,只是规则变得更加严格了:企业再也不可能单纯凭借营销就能赚到钱,“哗众取宠”的产品也不会再有生命力。在一个公正、开放的市场中,国产品牌与国外品牌、国产品牌与国产品牌之间都应该是公平竞争的关系:消费者凭借自身的需求与购买能力,自由选择喜爱的产品。在这样的环境下,只有那些真正有实力、有诚意、有技术的厂家才能生存下来,并且还有机会进一步开拓市场:小米、魅族、一加都不算是“老牌厂商”,但现在都有些相当的市场地位,甚至还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果,个中道理莫不如是。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