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京东、阿里,美团的相继跟投,国内互联网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补贴战正在外卖行业上演。而与各大巨头所投入补贴金额成正比的,则是订单量。
以美团为例,7月13日凌晨其所公布的最新一期战报显示,截至7月12日23时36分,该平台即时零售日订单量超过1.5亿、较一周前的1.2亿更上一层楼。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份战报中,美团方面特意提及了拼好饭的表现。其中显示,仅7月12日一天,美团拼好饭单量已超过3500万。而且除了在战报中提及外,日前在首次接受采访、谈及此次外卖大战时,美团核心本地商业板块CEO王莆中也表示,“拼好饭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创新”。而且就在我们三易生活准备这篇内容时,已经看到了多篇关于美团拼好饭的报道。
种种迹象似乎都在表明,在这场外卖大战硝烟正浓的当下,美团或有意将拼好饭作为重要的抓手,而且似乎已经开始为其造势。
其实美团选择押注拼好饭并不难理解。事实上,早在京东、阿里入局前,美团外卖业务便已迎来增长瓶颈,而拼好饭正是其为打破这一状况而落的关键一子。据QuestMobile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外卖用户仍以一线、新一线城市的年轻群体为主,在下沉市场以及40岁以上人群中渗透率较低。同时即使是在一线、新一线城市,低价外卖的需求同样也不容忽视。
从数据上来看,近年来拼好饭也没有辜负美团的期望,不仅单量增长迅猛,还如预想中那般为其带来了更多的下沉市场用户。根据美团方面发布的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第二季度拼好饭单日峰值不过800万,与7月12日的3500万单量已经相去甚远。
对于拼好饭来说,现在这场外卖大战无疑也是一个好机会。毕竟平台的补贴不可能无休无止,当烽烟渐熄后,习惯了低价外卖、甚至是“喝奶茶都快要喝出糖尿病”的用户,自然就有更多的可能留在拼好饭。
有趣的是,日前在接受采访时王莆中表示,“我看微博上已经有用户在担心了,说什么时候(外卖大战)才能停——他们不是希望停,而是希望不要停”。同时他也直言,当下外卖行业迅速增长的订单规模中“绝大部分是泡沫”。
显然美团方面对这场大战对于外卖行业的影响并不看好,而且也深知用户的低价外卖需求。由此看去,虽然当下的外卖大战硝烟正浓,但美团已经开始在谋划战后布局。相比不可能持续的补贴,他们可能更看好拼好饭。
然而美团想要凭借拼好饭打破瓶颈,乃至在与竞争对手的较量中构建护城河,前提是这一模式能够真正实现可持续的低价供给。而且由于上线初期的粗放管理,拼好饭一度曾深陷用户质疑,所以美团还需要为这一模式洗去污名。
就商业模式而言,拼好饭之所以能够实现低价供给,是因为参考了电商C2M模式,可以通过定向汇聚需求、规模化定制,来实现极致的性价比。
具体而言,在这一模式中外卖平台会介入供给侧,并根据区域内的用户需求来为商家提供集中选品建议,然后通过“热门餐品推荐+拼单点餐+统一配送”的方式,让用户、商家、骑手分别集中下单、出餐、配送,从而让整个链条实现规模化运转,用“拼”的方式来降低各方成本。
换而言之,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拼好饭正在推动餐饮业从“手艺活”转向“数据驱动的制造业”,是在用效率的提升来打开降价空间。
可是虽然在理想状态下,拼好饭的商家可借此模式在分摊人工、房租成本的同时,进一步形成规模优势,来摊薄食材采购等成本,但这也就意味着他们会更依赖“以量换价”的逻辑来维持经营。而想要“以量换价”,商家就不仅要在价格上给足诚意,还得有能拿得出爆款的本事。
再加上虽然当下诸多品牌商家的加入,有助于美团扭转拼好饭的风评。但无论是与上游供应链议价能力,还是基于用户数据研发爆款的能力,品牌商家均要强于中小商家。
而且品牌与中小商家布局拼好饭的目的,显然并不一样。对品牌方来说,拼好饭的主要作用是借助爆款来打开知名度,是辅助外卖主站做增长。例如汉堡王相关负责人就曾表示,上线拼好饭更看重的价值,是更多的新用户和年轻客群的互动链接与拓展。
然而对于中小商家来说,拼好饭的意义显然不只是探索锦上添花的窗口,更是生死存亡的关键。尽管两者目的不同,但却需要正面竞争。长此以往,中小商家的生存空间又是否会进一步被压缩?
当然,当下不论是对于美团、还是对于整个外卖行业而言,相比短期大额补贴引发的肾上腺素飙升以及订单暴涨,探究诸如拼好饭这样的创新模式,通过效率变革推动行业前进显然会更有意义。
更进一步来说,展望未来,随着外卖和即时零售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如果拼好饭的市场潜力足够大,那么对于即时零售自然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