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独特 ofo发布八城市大学生就业流向报告

10月17日,ofo小黄车联合“城市数据团”发布《八城市大学生就业流向报告》。该报告抽样了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成都、武汉、郑州八座城市数十万大学生注册用户,通过比对就读学校所在城市,与毕业后高频使用小黄车的城市,以识别其就业流向。报告显示:作为新一线城市的武汉,武汉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较为均衡,45%选择前往一线城市,与留在本地就业的人数基本持平。


报告显示,包括双一流、原985、原211高校在内的重点大学毕业生去往一线城市的比例更高,为34%,而非重点大学毕业生在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为13%。在一线城市中,上海大学生留沪比例达到70%排名第一;在新一线城市,成都对本地大学生的就业吸引力指数最高,为45%。

 ofo 发布八城市大学生就业流向报告:去一线和留本地人数基本持平(武汉稿件)228.jpg

概况:超三分之一重点大学毕业生前往一线城市

 

报告显示,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北上广深为大学生毕业流向的重点城市,杭州、南京、郑州、武汉与成都次之。对于新一线城市的大学生而言,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去往一线城市的比例更高,达到34%,但也有42%的重点大学学生选择留在本地就业。

ofo 发布八城市大学生就业流向报告:去一线和留本地人数基本持平(武汉稿件)498.jpg

从学历划分,越是高学历的大学生,留在本地的比例越低、去往一线城市的比例越高。其中超过三分之一重点大学的学生选择了前往一线城市。而非重点大学研究生前往一线城市的比例不到20%,本科生的比例为4%。

ofo 发布八城市大学生就业流向报告:去一线和留本地人数基本持平(武汉稿件)599.jpg

上海毕业生留沪比例排第一,各地学生就业偏好不同

 

本次报告对八座城市的毕业生就业流向做了整体分析,并首次引入大学生“本地就业吸引力指数”,通过各城市中留在就读城市的大学生数量与大学生总数的比值,衡量城市对本地大学生的吸引能力。

 

数据显示,在一线城市,上海大学生留沪比例达到70%,相比北京的大学生本地就业吸引力指数高出10个百分点,而广州的本地就业吸引力指数为45%。

ofo 发布八城市大学生就业流向报告:去一线和留本地人数基本持平(武汉稿件)788.jpg

新一线城市方面,成都对本地大学生的吸引力指数最高,为45%。而杭州以35%紧随其后,南京和武汉水平接近,都是30%,而郑州大约为20%。


毕业生迁移情况方面,通过向下的柱状图可以看到:


一线城市中,北京和上海毕业的大学生去往其他一线城市的比例较低;相比之下,广州则有相对较多的毕业生前往其他一线城市。


城市大学生的具体去向,各城市也显示出不同的特点。以广州、成都、南京、杭州、武汉为例:

作为新一线城市,武汉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较为均衡,45%选择前往一线城市,与留在本地就业的人数基本持平。

ofo 发布八城市大学生就业流向报告:去一线和留本地人数基本持平(武汉稿件)1062.jpg

广州大学生相对偏好省内城市,超过30%去往深圳,也有部分去往了周边东莞、佛山、珠海等地,前往北京上海的比例仅占12%。

ofo 发布八城市大学生就业流向报告:去一线和留本地人数基本持平(武汉稿件)1125.jpg

在南京,大学生发展去向较为明显,基本以长三角为主。从南京去往其他地方的大学生中,20%去往上海,15%去往无锡、杭州、扬州、合肥等长三角城市,另外也有15%去往北京、深圳、广州等地。

ofo 发布八城市大学生就业流向报告:去一线和留本地人数基本持平(武汉稿件)1220.jpg

在杭州,大学生的就业首选城市并不是北上广深,而有很高的比例留在杭州,还有相当大比例前往宁波,临近的上海市对于杭州大学生的吸引力仅排在第二。

ofo 发布八城市大学生就业流向报告:去一线和留本地人数基本持平(武汉稿件)1294.jpg

根据《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显示,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总体稳定,得益于国家关于推动大学生毕业就业的各项政策,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稳步上升。

 

十八大以来,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人社部、教育部等部门陆续出台了《“十三五”国家科技人才发展规划》,《“十三五”国家科技人才发展规划》,《关于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的通知》等政策规划,对加快科技人才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制度优势,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撑。各地政府部门在吸引人才、推动就业方面进行了积极工作,取得一系列成果。

 

专家认为,今年我国就业总体表现不错,稳定的基本面没有变,其中大学生整体就业率情况良好,对人才发展和城市建设起到积极带动作用。

踩(0)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