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Moto今年的旗舰机在众多手机厂商中颇为独树一帜,不管是当时最强的骁龙 820 、 5.2 毫米的超薄设计还是Moto Mods,都拥有足够多的噱头,这部手机刚刚登场的时候,因为外观上打破了常规,民间评价非常两极化。
还有被寄予厚望的 Moto Mods 模块化后盖,让Moto Z和Moto Z Play成为市场上可玩性最高的手机,现在已经有拍照、音响、投影仪等模块上市,Moto还承诺将来还会推出更多模块化后背。
所以之前手机厂商们常常强调的性能对于Moto Z系列来说反而不是那么重要了,我们这篇评测就来看看这部手机的体验究竟如何,Moto Mods又是不是能成为Moto的“王炸”呢?
【【【外观——看似激进,实则务实】】】
首先从外观讲起,其实Moto Z系列这次的工业设计引起过许多争论,有人觉得挺不错的,而有的人觉得很难看,所以我们这里就不对好看与否作出评论了,来看看Moto Z和Moto Z Play的工业设计上有哪些特点吧!
机身正面乍一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边框很窄,下方和上方留出的区域可能会有些偏大,Home键上方的“moto”也被很多人诟病占据太多空间,其实这种说法不无道理,毕竟现在主流做法就是加大屏占比,但是回头想想,留出的空间多一些,误触等问题就会好很多。
除此之外,Moto Z的正面比起其他手机多了两个小孔,其中一个是麦克风,另外一边则是一颗红外线传感器,Moto Z的自动唤醒功能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这颗传感器进行的。上方的传感器通过隐藏在了面板下方,应该是使用了某种工艺,不在强光下观察基本发现不了传感器的开孔,而前置摄像头和补光灯就是清晰可见的。
Moto Z Play的设计风格和Moto Z基本相似,只是少了自动唤醒的红外线传感器和moto的logo。值得一提的是Moto Z和Moto Z Play的听筒设计,Moto Z四周有一圈突起,中间凹陷的部分是听筒区域。
而Moto Z Play中间有一块突起,突起和面板中间的跑道形凹陷是听筒,这两部手机的听筒同时也是扬声器,没有把扬声器放在边框上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被手遮挡的问题。
两部手机的侧面设计十分相似,都是金属阳极氧化上色的工艺,细长条的按键小巧精致,为了区分手感,电源键上也做了凹凸的纹理处理。因为整体厚度上要多出不少,所以Moto Z Play边框四周还做了高光倒角处理,让边框看起来更薄一些。
顶部和底部的正中间使用了注塑工艺,而需要用到这个工艺的就只有天线了,不知道这两部手机使用了双面玻璃设计为什么边框上还要开天线口,也许是为了模块化设计做出的牺牲吧!
并且可以看到Moto Z取消掉了3.5mm耳机接口,而有个惊喜是Moto Z Play的卡槽支持SD卡和双SIM卡同时使用,在一个卡槽内集成三张卡,不得不佩服Moto的工程师,Moto Z上面没有使用这一设计,应该是出于厚度所限。
视线转到背面,也来到了机友们吐槽的重灾区,争论基本上集中在两点:摄像头和模块化触点的设计。Moto Z的摄像头比机身突起了至少2mm之多,Moto Z Play也超过了1mm,如此夸张的突起对于很多人来说难以接受,其实就形状来看,圆盘型的设计、底部闪光灯的缺块和斜面倒角与Moto 360师出同门,如果后都能控制住,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设计。至于金属触点,为了模块化带来的福利,大家还是忍一忍吧,也希望Moto后面能够将数据和供电触点改进得更好。
在背面玻璃机身下方,两部手机都加入了纹理工艺,Moto Z是横纹,而Moto Z Play是CD纹,这也使得手机背面多了一些层次感。
【【【系统——低调、沉稳有“内涵”】】】
因为Moto的系统One UI非常接近于原生Android的体验,所以大家对其评价也是比较简单的,一般都是几句话匆匆掠过,但是这并不代表Moto在系统上就不用心了。
首先在设计风格上,比起原生Android活泼轻快的风格,One UI就要简单很多,用一个字就能形容:稳!大量使用了灰色半透明贴图造就了系统地调沉稳得基调,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可能不容易接受,但却是商务人士的最爱。
不过沉稳的风格并不代表没有亮点了,One UI的过场动画就很有趣,桌面间来回滑动的时候下方的小圆点会随之拉扯、打开文件夹时应用的移动动画节奏也很恰当,长按桌面时边框、脚标的变化同样如此。虽然这些过场动画不能对一个系统的好坏起到决定性作用,但是无疑是很大的加分项。
虽然Moto Z / Moto Z Play系统层面没有提供很多功能,但是有很用心的优化,比如在机内集成的各类功能上,其他厂商一般都是直接放在设置界面内,这样一来就比较容易造成设置界面过于臃肿,但是Moto把手势操作、语音等选项集成在了一个名为Moto的应用中,这在拓展了手机功能的同时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系统逻辑的简洁。
Moto应用中分为三个模块,分别为操作、语音和显示。操作选项是一些动作识别设置,包括手机翻转静音、拿起手机停止铃声等实用功能;语音功能自然就是智能语音识别助手了;最后的显示选项其实是熄屏时Moto Z提供的重要信息显示,用户可以将自己常用的应用设置为熄屏时通知可见。
又比如在下拉栏选项中,现在的Android下拉栏一般都是两段式的,为的是能够在下拉栏中同时显示功能开关和通知推送,但是Moto Z/Z Play中,没有通知推送的时候,下拉栏会变为一段式,直接显示所有开关,而有通知的时候就会变为两段式。虽然是一个很小的设计,但是足以彰显Moto设计师的态度。
同样的贴心设计还出现在文件夹中,当用户点开Moto Z/Z Play的某个文件夹后,其他所有文件夹都会出现在这个文件夹后方,用户可以自行滑动切换到其他文件夹,这一设计免去了点击Home键回到桌面再去进入下一个文件夹的过程,满分好评!
总的来说,对Moto系统抱有微词的人基本上都是不喜欢其风格,但是对于Android来说,用户自己改主题什么的并不困难,反而是Moto提供的这些实用的设计和功能才更为重要。
【【【硬件——曾经的王者】】】
Moto Z和Moto Z Play也算得上是两部“老朋友”了,发布已经超过了半年,但是搭载的SoC现在看来并不过时,Moto Z搭载的是高通骁龙820,而Moto Z Play则是骁龙625,这两颗处理器之前已经有非常多的机型使用过了,大家对其性能也已经有了比较充分地了解,所以下面列出跑分成绩仅供参考,就不展开讲了。
从跑分成绩可以看出,Moto Z Play搭载的骁龙625在CPU性能上算是够用,毕竟骁龙625的优势其实是续航,但是图形性能就要差很多了。
但是有些亮点还是需要强调出来,Moto Z的UFS 2.0和两部手机搭载的涡轮快充就是最大亮点。身为旗舰,Moto Z搭载了UFS 2.0的闪存,这现在也成为了各家旗舰机的标配,但是因为发布比较早,Moto Z没有赶上UFS 2.1,不然还能比现在再快上不少。
而快充就更可怕了,Moto Z/Z Play的充电器商标称的是5V/3A,也就是15W的快充功率,从数字来看是业界平均水平,但是据说在实测过程中充电功率可以达到惊人的28W!在实测中Moto Z充电速度确实也达到了相当惊人的水准,一般的快充平均一分钟充1%,而Moto Z的快充10分钟充电18%,40分钟69%,而充满只需要76分钟!这还包括了90%以后的涓流充电时间,虽然Moto Z 电池只有2600mAh,但是仍然是一个可怖的成绩。
不过为了快充,Moto也作出了一定的牺牲,原装充电器和充电线就是直接固定在一起的,所以用户还需要单独的另一条数据线。
【【【Moto Mods——Moto的大杀器】】】
要说这部手机最吸引人眼球的,肯定不会是外观设计、硬件性能等老生常谈的话题,而是Moto Mods,Moto的模块化设计和LG G5几乎同时提出,但是现在LG已经宣布放弃模块化设计,Moto却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大有一股要将模块化设计发扬光大的气势。不过这一设计引起的争议也是最多的,下面我们就来体验一下,模块化设计到底有几斤几两呢?
哈苏模块
Moto官方一直以来最为重视的无疑就是哈苏相机模块了,在用户对手机拍照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的现在,手机摄像头很难做到光学变焦这一大弱点成为哈苏模块希望能够解决的问题,相机模块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痛点。
哈苏相机模块等效35mm焦段为25mm-250mm,10倍光学变焦也让我们想起来以前索尼的QX10外接相机,联想到哈苏和索尼的亲密关系,这个模块来自哪里想象空间还是非常大的嘛!
首先我们来看看广角端两部手机和相机模块的画质对比,可以看到Moto Z Play的焦距完全没有Moto Z和相机模块广,画质上面也要差上一节,但是联想到Moto Z Play的传感器用的是OV16860,而Moto Z用的是索尼IMX 214这颗经典CMOS,也就能够接受这种差异了。
Moto Z Play F2.0 ISO 64 1/951s
Moto Z 1/1176秒 F1.8 ISO 50
但是相机模块的广角端在画质表现上就和Moto Z拉不开差距了,只在暗光拍摄下要略胜一筹,其他环境下不100%放大基本上无差别。但是哈苏模块和Moto Z自带相机的白平衡表现却有很大的差异,一个偏蓝一个偏黄,好在都在合适的范围内,就看大家喜欢哪种风格了。
哈苏相机模块 快门速度 1/640秒 光圈 F3.5 ISO 100
Moto Z 光圈 F1.8 ISO 3
在测试中我们还发现装上相机模块之后,虽然带来了10倍光学变焦,但是抓拍能力却比不上Moto Z自带相机,在颠簸的公交上,Moto Z可以成功地拍到,而加上相机模块后试了好几次却无功而返,这无疑让人有一些意外。
相机模块的白平衡和对焦反应也要比普通状态下慢不少,总体来说整体体验距离自带相机还有一定的距离,不过笔者相信这些其实都是可以通过后期固件进行改善的,从根本的画质上来看,相机模块确实要比Moto Z自带相机好不少。
哈苏相机模块 快门速度1/30秒 光圈F3.5 焦距4.5 ISO 1250
前面已经提到过,10被光学变焦才是相机模块的终极奥义!你看看这望远镜一样的变焦,以后再也不但心远处的景物拍不到了,而且超长焦也带来了不错的虚化能力。
哈苏相机模块 快门速度 1/250秒 光圈 F3.5 焦距 4.5 ISO 100
哈苏相机模块 快门速度 1/125秒 光圈 F6.5 焦距 45 ISO 100
Moto Z/Z Play和哈苏相机模块成像素质都是非常有特点的,下面一起来看看样张,你能猜出哪张分别来自哪部手机么?
【【【JBL SoundBoost 外放模块】】】
其实Moto Z自带的扬声器已经有非常好的表现了,送测的几个模块中,笔者最喜欢的是这个JBL SoundBoost 外放模块,第一次打开的时候,洪亮的音量把整个办公室的人都吓了一跳,SoundBoost 内置的两个 3W、直径为 27 毫米的立体声喇叭确实是能量十足。
难得的是在音量有保证的前提下,完全不会有小型音响容易出现的破音、电流声等缺点,听感相当不错,只是因为限于体积问题,缺少低频单元,低频表现并不突出。
并且整体做工也相当出色,装在手机上之后同时能起到支架的作用,让手机马上变成一个小型影音播放器。不过JBL SoundBoost 外放模块定价699人民币,不过想想挂了JBL的Logo,也就能接受了。
【【【电池模块、背壳模块】】】
电池模块则是一个比较实用的模块了,也正是因为有这个模块产品和涡轮快充,Moto才有底气在现在手机普遍使用3000mAh以上的情况下敢于使用2600mAh的电池。
这块Power Pack 电池模块内置了2220mAh的一块电池,其实也可以认为这就是一块可以固定在手机上的移动电源,在实测环节中,换上电池模块之后续航确实会增加接近一倍。
电池模块的厚度控制得不错,只有6.2mm,但是有一些需要改善的地方,比如说只有通过原装充电器才能为其充电,不过也许Moto是从安全方面进行的考虑吧!除此之外,和之前的音响模块一样,499的定价估计会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背壳模块
售价129的Style Shell背壳模块显然会是所有模块中销量最高的,不仅仅是因为其最便宜,而且给手机带来的提升也是最大的,不得不说Moto Z 5.2mm的厚度实在是太追求极限了,带上这块背壳之后,不仅摄像头部分的突起被刚刚抹平,背壳四周的弧线也给了手机更好的握持感。
从个性化角度来看,加上自己喜欢的背壳材质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Moto也为用户提供了三种木质、一种皮革材质和两种尼龙材质的背壳可选。
在使用完所有的模块之后,我们发现Moto把机身做的那么薄、镜头突出是有原因的,镜头的突出就起到一定的固定作用,不然仅仅通过磁性连接,会比较容易发生位移和松动。
【【【总结——Moto Z代表了新时代手机】】】
可以看到,这部手机的外观和系统虽然争议十足,但是实际体验下来才发现Moto确实是非常用心地设计了这部手机,如果你还对这部手机存有偏见,那么最好是自己亲手体验一下,相信会有一定地改观,特别是在配合模块背壳使用时,这个产品作为一部“传统”的手机来说是非常优秀的。
那么话题转到Moto Mods上,现在Moto地模块化设计方案似乎还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这些模块有亮点,但是也普遍存在一些体验不佳的地方,但是我们惊喜地发现这些问题都是可以通过优化来解决的,这无疑是给模块化支持者们打的一针强心剂。
而且Moto之前也承诺未来将推出更多模块,比如之前曝光的游戏模块、HiFi模块和健康模块等,将来打造好整个产品线之后,Moto Mods才是大成的时候。那个时候手机将真正地承载起我们生活中的绝大多数需求,这其实也是现在的趋势,但是手机本身受限于小巧的体积,很难整合。所以现在来看,模块化设计确实是唯一出路,我们只能盼望Moto能够在功能、使用体验和价格上继续努力,将模块化设计发扬光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