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涅槃:小米5专测(对比骁龙810、麒麟950)


【【【前言:小米开始认真了】】】

 

熟悉小米的读者可能都知道,小米手机一贯主打“发烧”性能与高性价比,也培养出一批忠实的“米粉”簇拥。不过,和一些国际上的顶级大厂相比,小米的旗舰机过去在综合定位上还有所欠缺。

97.jpg

直到去年年初,小米发布了小米Note顶配版,它不仅仅是最早搭载骁龙810主控的旗舰手机,其上搭载的2K“阳光屏”、ESS 滤波HiFi系统、QC2.0快充以及金属和弧面玻璃的外观设计让手机真正在计算性能之外的部分也开始迈入“真·旗舰”的门槛。

10.jpg

不过小米Note系列毕竟不是小米手机旗下最具代表性的型号,小米的“精品化”转型还是要等到招牌的“小米”系列才算是尘埃落定……经过一再的传言、泄漏、预告之后,终于,小米系列真正的后继者,小米5来到了众人面前:全新的骁龙820、更精致的金属中框与弧面玻璃(尊享版为陶瓷材质)、高亮度液晶屏、四轴光学防抖……小米虽然在发布会上称其为“黑科技”产物,但在笔者看来,小米5更大的意义在于它象征着小米主流产品正式迈入精致化、高附加值的“旗舰”行列。

 

当然,作为小米的2016扛鼎之作,一款性能高到足以服众的“内芯”仍旧不可或缺,小米5配备了两种不同规格的骁龙820主控,最高主频分别为1.8 GHz和2.15 GHz,其他部分相同。今天我们拿到的是高配版的小米5,其性能自然是大家关注的重点,而我们也决定将这部分进行单独的详细测试。


【【【基本测试:跑分一骑绝尘】】】

 

为了更明晰地反映骁龙820在当今同级别旗舰手机中的性能位置,我们除了测试小米5之外,还将会把测试数据与过去测试过的海思麒麟950主控某手机(2.2GHz主频,4核A72+4核A57)以及小米自家的上代旗舰小米Note顶配版(骁龙810)进行对比。

63.jpg 64.jpg 19.jpg

(本文中所有的三图对比图片顺序皆为华为Mate8、小米Note顶配版、小米5)

作为国内手机用户喜闻乐见的性能测试软件,安兔兔跑分的头名“更迭”一直是手机主控发展的风向标,虽然安兔兔并未公布其分数算法,以至于坊间对其跑分的权威性与可比性始终存疑,但不可否认的是,安兔兔对于厂商和消费者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其跑分结果能够代表国内软件生态下的实际体验。

65.jpg 66.jpg 44.jpg

可以说,骁龙820再一次刷新了我们对于手机处理器性能的认知:无论是总分突破六位数还是两倍以上的3D性能都让人印象深刻,不过,安兔兔的分数终归是抽象的综合加权,它可以告诉我们骁龙820的整体应用水准,但我们无从得知更多的性能和技术细节,为此,我们需要进行更多的深入测试。


【【【图形测试:全新的CPU架构、全新的Adreno530 GPU】】】

20.jpg 22.jpg

根据权威软件AIDA64的检测结果,我们可以看出,骁龙820使用的是高通自研的Kryo架构,分高频(HP)和低频(LP)两组,每组两个,这与当今的“核战”风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然,这意味着单核心性能将会有相当的水准,这方面我们后面再说。现在让我们现将重点放到骁龙820的新GPU——Adreno 530上来。

 

经常关注数码新闻的读者可能还记得,高通发布骁龙820时曾介绍,Adreno 530除了完整支持OpenGL ES3.2、DX11.2、AEP等目前最新的图形规范之外,其最大的亮点在于GPU内部集成了一个“处理器核心”,从而减小了重负载下GPU对CPU的依赖,提高了性能和执行效率。这里的这个处理器核心显然不是说Adreno 530里还有一个通用CPU,笔者斗胆猜测高通应该是强化了GPU内部的任务调度单元。

 

因此,笔者首先对骁龙820的图形性能进行了测试:首先是GFXBencmark,我们使用的是最新的4.10版本,这一版本增加了Car Chase测试场景,对设备的图形能力和物理计算性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2.jpg 53.jpg

57.jpg 58.jpg

从测试结果来看,Adreno530毫无压力地战胜Adreno 430(骁龙810)、Mali T880MP12(三星Exynos8890)和Mali T880MP4 (华为海思麒麟950),平均领先一倍以上,考虑到Adreno 530的ALU(算术逻辑单元)数量只比Adreno 430多出25%(256vs192),频率也相差不大,因此如此大的性能差距只能认为是架构上的大幅改进所致,高通这次确实做得不错。


【【【图形测试II:继续一路狂飙】】】

 

当然,光是有超高的性能,对于日常使用来说还不够,能否始终维持足够低的功耗也是攸关日常体验的重要课题,毕竟,谁也不愿意自己的手机玩会游戏就变成了“暖手宝”。

46.jpg 47.jpg

骁龙820的3DMark成绩及测试监控详情

这一次,笔者使用的是移动端的3DMark,照理说,3Dmark对设备的压力要更小些,但它的好处在于分段式的测试可以更清楚地看出CPU、GPU各自的工作状态以及它们对最终成绩的影响

75.jpg 76.jpg

麒麟950的3DMark成绩及测试监控详情

77.jpg 78.jpg

骁龙810的3DMark成绩及测试监控详情

很明显,骁龙820再一次展现了它两倍多于前代的3D性能,更重要的是,它的发热现象要远好于骁龙810,这不仅体现在整个测试期间处理器温度都未超过36摄氏度上,也体现在最后的物理测试阶段,骁龙820一直都能火力全开地运行在高频率上,反观骁龙810就出现了明显的降频现象,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CPU重载测试:单核性能炸裂】】】

 

早在之前测试麒麟950的时候我们已经认识到,ARM在A72上做出的架构改进加上1ynm的先进制程使它的单核性能相比20nm A57的骁龙810有着45%左右的提升。而到了骁龙820上,高通敢于用“四核心”去应战其他厂商的“八核心”甚至“十核心”,显然是对自研的Kyro架构相当有自信。究竟Kryo强到什么地步,能不能实现“以一当二”,我们的测试还在继续。

30.jpg 81.jpg 82.jpg

首先是GeekBench,很显然,高通的自信决不是单纯的自夸:领先公版A72架构29%,公版A57架构81%的单核性能让人确实佩服高通的“黑科技”,而四核胜过(或几近)八核的性能也证明了820在当今旗舰主控中的领先地位。

36.jpg 37.jpg

与更多的旗舰级设备成绩对比可以看出,骁龙820的大核心效率已经超过了NVIDIA的Denver架构(考虑到两者的频率是2.15GHz对2.5GHz,实际的效率差距会更小),要知道后者的大核心可是恐怖的7发射超标量架构,可见高通在Kryo架构上下的血本。


【【【CPU轻载测试:不降频、更好用】】】

 

85.jpg 86.jpg 60.jpg

如果说重载场景只存在于理论测试中,那么以PCMark为代表的日常使用轻载测试就更具备参考意义了。事实上,在重载测试中还稍微落后于麒麟950的骁龙820,于轻载测试中就将差距拉到了可以忽略的程度。

62.jpg  61.jpg

通过测试自带的记录曲线,很明显可以看出,骁龙820在轻载情况下也能维持在较高的频率上:大部分时间为1.2GHz,最高还能达到1.6GHz,这比骁龙810(典型轻载频率0.8GHz)和麒麟950(典型轻载频率1.2GHz)都要更高,最重要的是,测试全程骁龙820的温度也不过20度左右,能耗比大赞!


【【【存储性能测试:UFS2.0亮瞎】】】

 

对于智能手机而言,除了主控够不够快、(运行)内存够不够大以外,其实所使用的存储方案也会严重影响到日常的使用体验。这就像是电脑里的SSD,高低档无论是性能还是成本差异都极大,用起来的感受也是大不相同。

95.jpg 96.jpg 18.jpg

高通之前的骁龙810其实已经可以支持UFS2.0存储规范,华为的麒麟950也是如此,但无论是去年年初的小米Note顶配版还是年末的华为Mate8都还是用的eMMC5.1闪存,到了小米5上才用上了UFS2.0……很显然,新标准的闪存带来了性能上的大幅跃升。


【【【总结:目前最高水准】】】

 

从性能测试的综合结果来看,小米5确确实实延续了小米系列每代必为性能榜首的光荣传统,其搭载的高通骁龙820处理器 作为高通寄予厚望的新一代“大杀器”,不仅仅做到了性能上的巨大提升,更关键地是它不再过热、降频,令旗舰手机真正地在跑分和日常使用中都能带给用户最优秀的感受。

13.jpg

当然,小米5的新意并不仅止于跑分,其还具备其他的一些新新技术与用心细节,因此,对这台精品手机的日常使用评测,笔者也正锐意筹划中,预计下周发布,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期待一下。


踩(0)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