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销量论英雄:市面上的手机“榜单”到底错在哪?

“中国智能手机销量榜”、“xx品牌销量大跌xx%”、“xx销量居首,xxxx跌出前三”……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各种“销量榜”、“统计表”现在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消费电子领域的新闻资讯中。“销量”或者更准确地说,“出货量”被奉为体现厂商地位和市场成败的晴雨表,甚至就连一般的消费者也信奉“卖得多的产品就是好”。

129926803.jpg

比如,笔者家里的老人就经常突然问我“最近xx品牌是不是不行了?”我一脸懵逼还来不及说什么,就听到“因为那个xx榜说现在销量大跌,前三都排不进了……”对此,笔者除了扶额,实在无话可说。也正因为这样的事情多了,我觉得我实在是有必要站出来说一句:为什么我反对大家去相信“销量榜”,以及它对于我们的行业、市场、乃至于我们所有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产生了怎样的伤害。


“销量榜”内藏的诸多猫腻


首先,笔者必须要澄清,我们平时经常所见的各类“销量榜”、“出货量排行榜”、“市占率榜单”……其实首先都犯了一个“以偏概全”的错误:以单纯的销售量去,去指代一款产品、一个厂家在整个行业内的地位、影响力乃至贡献,是极端不科学甚至可以说是含有恶意的。


“一款产品卖得好”,也许因为它价格低廉、也许因为它广告做得满天飞、也许因为它过去积累的口碑、甚至也许因为它自己说自己卖得好……但不管怎么说,都不能等同于“它在所有方面都压倒所有竞争对手”。比如以手机为例,市面上卖得最好的手机往往并不是原创技术最多的、也不是配置最高的、甚至质量也说不定很差。


而且,只看一个企业的一类产品的出货量,也无法反映出它具体的研发能力、产品构成、市场地位等等真实的“软实力”。最多只能说明销售和公关团队比竞争对手强那么一丁点罢了,不是么?

1457957955646847.jpg

当然,最糟糕的是,“销量榜”本身甚至有可能就是错误的、不能真实反映销售情况的。这一方面是因为我们一般看到的“销量”指的其实是“出货量”,也就是说制造出来,卖给了经销商的数量——那些积压在了零售店、经销商仓库里的产品也算是“出货”的。另一方面,因为消费者对于“销量榜”的迷信、厂商对于“销量榜登顶”的宣传需求,现在市面上各种所谓的“统计机构”、“市场研究公司”也是层出不穷——这其中,也不乏节操丧尽,靠拿钱编造假数据、打着“市场研究”的名号,行“广告公关”之实的存在,在此笔者就不一一点名了。


执迷于销量,令厂商误入歧途


但是,因为“销量榜”直观明晰、“浅显易懂”,市场宣传效果好。所以不少厂商都对此趋之若鹜,而这也就引发了大量而且深远的弊端。


首先,一款产品从立项、到研发、选型、验证、测试、上市,原本需要很长的时间,也需要企业有深厚的技术基础和严谨的科研体系——可是这样一来,研发能力相对匮乏的厂商就一定会比其他竞争对手的“步伐”要慢。

image (1).jpg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加快产品上市的进度,企业们于是越来越依赖供应链现成的解决方案。再加上现在的供应商普遍“给力”,一旦“贴牌厂”因此在市场上“战胜”了自主研发,就等于开了个坏头。长此以往,消费电子企业就成了供应商的“傀儡”,进而不再重视自主研发,不再重视对技术的积累和技术人才的培养。

fa95e3311b0f4e93ab39033bda50a914_th.jpeg

同时,对于“销量”的渴望,也会促使企业层层压低利润,或是使用铺天盖地的广告攻势。前者直接伤害到供应链,造成前方手机热卖,后方代工厂破产的尴尬局面;而后者则显然会对手机的售价大幅“注水”,消费者买到的价格里其实一大部分都是广告费,产品的真实性价比因此大跌。


被欺骗的消费者,扭曲的价值观


遗憾的是,我们很多的消费者朋友,出于对“权威机构”的迷信或者对产业内幕的无知,很容易受到“榜单”的蛊惑。只看到了虚无缥缈而且也许并不真实的“出货量统计”,就引发他们错误的判断,把“榜单”上的位置视为对整个行业相关企业的全面评判依据。觉得“卖得多的企业,产品一定是最好的,企业一定是最强的,反之亦然”。

CTC5FqgUAAA0DO2.jpg

显然,这就造成了一种严重的误解和不公:那些产品品质出类拔萃,但并不太重视销量的企业;亦或是主打业务范围并非消费级产品,而是专注技术研发和上层零部件销售的“大佬”们,反倒因此背上“不行”的黑锅。甚至每隔一段时间都有谣言称其“倒闭”——其实人家还过得好好的呢。


这种现象多发在消费电子领域,因为不管是手机还是电脑、一般程度的消费者很难从表面上看出产品之间技术含量、做工用料的差距。相应的,在汽车领域基本上大家就不用担心这种事:“长城哈弗”比“拉法”销量多万倍都不止,但没人会觉得城市SUV比一台顶级跑车技术含量更高、也没人会认为长城的企业研发能力比法拉利更强,不是么?


并非销量,我们真正应该重视的是什么?


对于任何一家企业而言,产品大卖、收入增加、扩大再生产、制霸市场……都是经营的必然追求。但是,不管是作为企业家还是作为一个“人”,都不应该只把赚钱作为唯一且最终的目标——何况,“销量榜单胜利法”所获得的还只是真假未知的虚名而已,连赚钱的“层次”都还够不上。

img.jpg

QUALIA-007 SACD播放器,播放的时候碟片是“悬浮”在空中的


21世纪初年,日本索尼公司曾经提出“QUALIA Project(感质计划)”,旨在鼓励公司各部门无需考虑预算、倾尽全力,创造出具备独特质感、追求让消费者“惊奇和感动”、产生“幸福的感觉”、留下“一生难忘的记忆”的产品。


QUALIA计划诞生了一批后来被奉为“神作”的消费电子产品——尽管从今天的技术角度来看,它们之中的大多数“性能”都已经过时,但是因此而培养出的一大批科研骨干、技术积累、乃至于品牌影响力——足可称得上“留名青史”。

M001789CggSBFckwTOAD7OHAABzMbfkiRs363.jpg

当然,笔者不是说要所有的企业都舍弃利润和虚名,去干那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但是,在短期的利润和虚名之外,我想我们总得考虑一些长久的事情——比如怎样才能成就“百年”的口碑的尊重——即使你是一家技术更新换代很快的消费电子企业。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踩(0)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