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刷屏朋友圈,社交电商究竟算什么生意?

这段时间最火的电商平台,既不是淘宝也不是京东,而是一种“社交+电商”的新模式电商平台——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拼多多”们。不管是号称“3亿人都在拼的购物App”拼多多,还是刚刚拿到1.2亿美元B轮融资的云集,这种社交电商显然正在逐渐取代传统微商成为朋友圈、微信群里的新一轮刷屏霸主。

 330.jpg

但话又说回来,“社交电商”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

 

公开资料显示,所谓的社交电商乃是“基于人际关系网络,利用互联网社交工具,从事商品或服务销售的经营行为”。简单来说,传统电商是会自己构建一个经营平台,比如淘宝、京东等,让消费者自行前往购买,而“社交电商”则是将生意直接放在社交App(比如微信)上,让购物成为消费者社交生活中的一部分。


而社交电商的核心竞争力,以拼多多为例,其官网给出的答案是“创新的模式和优质低价的商品”。至于这个“创新模式”,乃是“用户发起邀请,在与朋友、家人、邻居等拼单成功后,能以更低的价格买到优质商品”“拼单意味着用户和订单大量且迅速地涌入,而丰厚的订单使拼多多可以直接与供货厂商(或国外厂商的国内总代理)合作对话,省掉诸多中间环节,实现C2B模式”。

332.jpg

按照拼多多官方的解释,这其实就是基于熟人圈的“拼团”模式,平台带着大量的订单去和厂家直接合作砍价,最终依赖“厂家直售”模式为消费者提供低价商品。其实抛掉“熟人”的部分,我们能在几乎所有城市的商业圈内看到相似的商业模式,尤其是那些高喊“江○皮革厂倒闭了”的门店里,消费者除了能买到低价商品,还能听到一段曲折离奇的伦理八卦。


既然普遍,是不是说明这种商业模式可靠呢?


 

然而无论是和腾讯有了合作的拼多多,还是刚拿到融资的云集,这种从朋友圈入手,“薄利多销”的形式都曾面临较大的争议。前不久新浪新闻曾有一篇《虚假发货,不退货款,拼多多低价商品遭质疑》的报道,称有消费者反映在拼多多上购买的商品货不对板,或者干脆收不到货。

 334.jpg

这篇报道中还对拼多多上的商品进行调查,“一件床罩原价188元,拼团13.8元,单独购买48元。一只唇膏,原价88元,拼团6元,单独购买8.9元。价格降低不只一星半点”,同时提出“商家也得在该平台上长期以‘9.9元’出售原价‘299元’的商品,如此一来,生存都是问题,谈何盈利”的质疑。

 

对比拼多多被网友吐槽“ 拼多多,拼多多,买的多,坑的多”,另一家社交电商云集所面临的舆论质疑声音小了许多——如果不谈去年其被杭州市场监督局开出一张958万元的“组织策划传销”罚单的话。

 

但是,对于这样一个新兴种类的电商平台,我们不能还用旧的电商运营模式标准来看待它,而是需要有更强的互联网思维对其进行分析。

 

首先,作为一个互联网企业,什么才是公司最重要的资源?

 

1959年,当时只有20岁的杰·温安洛和它的合伙人在家中的地下室里,迈出了安利事业的第一步。在经过40多年的发展后,2002年安利公司以45亿美元的业绩,位列《福布斯》全美最大500家私人企业排名第27位。但是与同一榜单中其他企业不同的是,安利公司最为人所熟知的既不是产品也不是技术,而是——“安利”(强烈推荐)。

 333.jpg

时间过去快60年,时髦的互联网行业与发家于地下室的安利,出现了边缘模糊的形象重合——对于互联网行业来说,最重要最值钱的既不是产品也不是技术,而是流量。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流量是衣食父母,没有流量就没有用户,就意味着商品/平台没人知晓,后续的发展就难以进行。而在电商这一行里,淘宝、天猫、京东,这些已经发展多年的电商平台吞掉了市场的大半流量,新进场的电商平台们要想寻求突破,就必须转换思路。


如果一个平台号称,只要你在社交平台里拉来100个人给你点赞,你就能以低到不可思议的价格购买到心仪的商品,那么有一定的几率,你会立刻在熟人圈“安利”相关链接。而你周围的亲友听到只需要他们手指轻轻一点(当然在这之前还需要注册绑定社交号什么的)就能帮你一个忙,自然也乐于出手。这其中或许还会有许多人在平台上也看中了自己喜欢的商品,于是成为下一场“安利”的中心。

 331.jpg

最后,这场通过社交平台开展的电商活动,将获得来自你整个朋友圈的稳定流量,而它的获客成本也清晰可见——每位亲友帮你砍了多少价,平台就付出了多少成本,如果只砍了1分钱,没错,平台就只花了1分钱,这样的成本对于平台的前期推广来说是相当值得的。当然,如果平台心狠一点,把售后一关,拿了流量之后不发货,这笔庞大流量的成本就是0。

 

这样看来,即便是在互联网时代,“安利”都是个一本万利的好生意。

329.jpg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踩(0)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大家都在看